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如何引出西安事变意义_会宁会师的意义_西安事变简介

2016-11-29 03: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西安事变简介_会宁会师的意义_如何引出西安事变意义

zyesheng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我的分析方法采取的是综合电影叙事学、电影语言研究、即文本本身的分析(textual

studies),与影片的产生、接受背景和影响研究(contextual

studies)。为了更好地传达影片的原有意图,我在文中尽量多引用编导的原话,它们有的是从新闻记者的采访写出的新闻报道而来,但由于新闻稿件,尤其是娱乐记者的稿件多有添油加醋之嫌,我更多地直接引用他们在接受电视新闻采访的原话。这些视频我都保留着,可以保证其准确性。

人性话语

据导演一再解释,《色,戒》是以女性心理学角度来看爱国主义。这里的所谓女性心理学,就是据说的女情心理学与性心理学。影片核心的问题,网上争论的焦点,就是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感,是爱,是恨,还是性?她最后作出叛变使命的决定,究竟是一时心软,还是即使到枪决之前,面对被迫跪在地上的共谋的同志和邝裕明谴责的眼光,也不后悔?类似的问题由旧金山TVG电视台《今夜有话要说》的主持人提出,李安和汤唯都给出了回答。李安说:

“我觉得你刚才所讲的(这三个可能)都存在。我觉得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也是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她是一个心软。可是这个心软,不是偶发的。她是累积了爱、恨,各种可能性,还有就是说,易先生这个坏人其实是了解这个女演员最佳的观众......因为我们对于爱呀,恨呀,好坏呀,都是比较世俗的看法。其实人的内心里面,有我们很多说不清楚的潜意识的东西。”

然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狠。李安要改写他自己所言的“神圣的抗战”,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在他和龙应台这些人眼里的这些“比较世俗的看法”,才是真正“人性”所在,因为它们关系到当时几亿中国人的生死存亡。然而对他们而言,正象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说的,“整个城市倾颓了,似乎只是为了成全他们两个人。”(它掩盖了无数无辜的人因此而死亡。因为这些人的生死不在他们眼里)。这种他们“说不清楚的潜意识的东西”,我们不妨来剖析看是什么样的东西。

为了理解李安借女性“性心理学”来解释抗战,我们先需要理解这种潜意识属于哪一类人的“人性”。先看在同一次访谈中汤唯是怎么说的,

“对于王佳芝来说,她一直没有爱,她很缺爱。其实这个就是象张爱玲一样。她缺爱缺得不得了。没有父爱,没有母爱,然后也没有......她喜欢那个邝裕明,但是那个因为邝裕明的理想,所以她甚至献出自己的贞操,去勾引这易先生。但是邝裕明依然是这样子,就是她真的是心里很寂寞,很渴望爱。”

汤唯上述对于角色的理解有准确的一面,但也有基于导演的开导和自身的经历而曲解的一面。王佳芝的母亲已死,父亲并不爱她,携小儿子逃往英国,而再三找借口不带她去。显然,她缺乏父爱。

影片中最重要的两条线索是王佳芝对邝裕明与王佳芝与易汉奸的关系的发展。王佳芝对邝裕明的爱是朦胧的少女的初恋感觉,但她对于邝裕明的“爱”不是基于理解认同其事业上的出于共同生活理想上的爱,而是少男少女的互相吸引,和戏里戏外的代入移情(empathy)过程。是邝裕明带她进入戏剧社。在排演的戏中,她扮演的对象(据装扮和言辞似乎是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的哥哥战死,是她救活邝扮演的士兵。并把她织的衣服送他:“你救国就是报答,杀敌就是为死去的哥哥报仇......我哥和你同岁,自从我爹病死,(戏中的这个“她”和现实中的王佳芝一样,也是缺乏父爱,但也暗示王佳芝现实中的父亲实际上对于她是活的“死人”)他就扛起了这个家......他也象你这么结实。”此时她注视着邝,充满深情。可以认为这时候王已经完成了移情代入的过程,将邝裕明当成了她的哥哥。

然而这个“哥哥”因此似乎注定不能成为她的恋人,不但如此,邝也没有承担起“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