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6)

2022-10-22 15:1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6)

作为人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必要地调整教学过程。如何写教案更有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6个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和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枚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 走一遍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含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挑战,感受数学思维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1、用枚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 走一遍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有几种方法可以正确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靠模仿和记忆。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学生对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与学方法上,学生可以在半独立状态下自主学习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和组织学生总结寻找共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索来总结和总结寻找共因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法:

在学法中,学生可以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和组织学生总结寻找共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索来总结和总结寻找共因的方法。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学习新知识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求数的因数,先让学生找出4和6的因数,问学生怎么求?并复习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从此,进入一个新的班级。

1. 师:12、18岁的同学,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素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他们呈现在设定的圆圈中。

2.师:仔细看看他们的因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他们有相同的因数:1、2、3、6

师:那么准确,那你看看他们的因素,你发现了什么?请寻找他们。12 和 18 的因数中是否有相同的因数?有多少个相同的因素?

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所以我们说这两个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老师呈现一组图形。

3. 师:中间这个区域有什么特点?你填什么数字?

健康报告:中间填的数字应该是12倍和18倍。

师:在这些公因数中,有哪些?学生:6。

师:对,6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所以说6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找公因数。

老师的黑板写项目:寻找共同因素

4、老师:让学生有自己的话来说什么是公因数,公因数是什么。在基于摘要的课件中展示公因数的概念,并给学生时间记忆。

5. 师:想一想,我们是怎么找到12和18的公因数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写在黑板上。还要指出寻找共同因素时要注意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求公因数的方法。而且能很快找到。同时这也更好的满足了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因数。突出教学点:探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我在 12 分钟内准备好这个级别的设计。

2、尝试实践、合作、探索

在本书第45页的“练习一练习”中做两个问题1和2

(1) 使用多重关系求公因数

老师:请翻到第345页,独立完成第一个小问题。

8 的因数是:1、2、4、8。

16 的因数是: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是:1、2、4、8。

8和16的公因数是:8

老师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可以直接写出最终答案8吗?老师有什么特殊功能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共同因素有什么关系?

健康报告:16 是 18 的倍数,所以 8 和 16 的公因数是 8。之后我会及时做这方面的一些练习,找出 4 和 8、9 和 3、28 的公因数7.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然后老师放开学生,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结论;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数的倍数,则较小的数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2) 利用互质数的关系求公因数

师:请独立完成第二题。

学生报告5的因素是:1、5。

7 的因数是:1, 7

5和7的公因数是:1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与它们的共同因素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和报告。

健康:5 和 7 是质数,所以 5 和 7 的公因数是 1。

练习:求2和3、11和19、3和7的公因数。及时总结:两个素数的公因数是1。

课本中的练习到此结束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模板,我加了求8和9的公因数?再次练习,得出两个相邻自然数(0除外)的公因数是1。

既然学生还不知道什么叫互质关系?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加法:像这样只有公因数 1 的两个数称为互质数。如果两个数互质,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安排为他们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整理求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求公因数的方法?

健康:枚举法,使用多重关系查找,使用互质关系查找

师:我们要观察给定数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共同因数。

(教师在讲解如何求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分开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我还准备花15分钟来设计这部分。

3.以智力陷阱的形式巩固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完成本书第 46 页的问题 3、4 和 5。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老师检查和指导。在检查过程中,对成绩不佳者需要特别指导。

巩固练习准备需要 8 分钟。

4. 全程小结

2分钟总结本课知识。

5.工作设计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改进练习和扩展练习,均以课件的形式呈现。更好地巩固和提高本课的知识。

排版设计:

我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把本课的内容全面简洁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找到共同因素

分别求因子

公约数

公约数

多重关系→较小的数字

互质数,相邻数 → 1

各位评委,我只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讲解。这只是我预设的一个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应最终会与学生和课堂相结合。

请大家多多指教讲座的不足之处。我的讲座到此结束。感谢评委和老师们。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学生初步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简单算术,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初步知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同时,分数是l,从而加深了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观察类比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术。

2. 计算具有相同分母的分数的简单加法。

教学困难

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术。

教学过程

一、铺路。

复习旧知识。

(1)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有色部分(投影)

问:有多少?多少?多少?

(2) 填空

是 4 是 是 是 一个。

(3)口头计算并说明计算原因。

30+280 56+6 139+20

第二,探索新知识。

1. 导入新的授权。

这种分数的加法应该如何计算?我们将学习这一课。

(板书:)

二、教学实例一、​​【演示课件中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1) 示例 1

一张长方形的纸用来做纸花,做小旗子,这张纸总共用了多少?

(2)分析定量关系,列出公式。

教师黑板:

老师问:这个问题我该怎么想?(演示动画分数加法示例1)

就是2,就是1,2加1就是3,就是这样。所以

(黑板上:)

(3) 计算并说出思维过程

3. 教学实例 2. 【演示课件中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1) (动画分数相加示例2的演示)

问:如何制定?

(黑板上:)

想:多少钱?你在想什么?

(2) 教师展示图片并在黑板上写字

(3) 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 练习。

(1) 口头回答:

(2) 计算并讨论思维过程。

问题:1如何表示为分数?(可以表示为, , , )

总结: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写出任何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里程表 (1)

教学目标:

1.可以读取里程表并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与路线图比对,可以解决两地之间的距离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比较路线图来解决寻找两地距离的问题。

教学过程:

评论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 428+(547-398)

【探索秀】

下图是“京西安”线沿线主要车站的列车里程表。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示范的方式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小型演示完成。教师在检查中发现共性问题,并通过大型展览完成,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3.标准培训

4. 课堂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感觉

哪一组在这堂课中表现最好?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小型演示完成。教师在检查中发现共性问题,并通过大型展览予以解决,教师作出相应的指导。

组内交流自主完成后,教师进行随机抽查。

小学数学教案4

(1) 数与代数

知识和技能:

1. 20以内的数字。

2.加法的意义和减法的意义。

3.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全时。

解决这个问题:

1、将两类图形(对象)排成一行,直观比较哪些图形(对象)的数字多(少)。

2. 应用加法的意义解决求两个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3. 应用减法的意义解决从总数中减去一些并找出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

(2) 空间和图形

知识和技能:

1. 简单的方向 - 上、下、前、后、左、右。

2.对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直观理解。

解决问题:在对象构建游戏中简单应用立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

(3) 统计与概率

知识和技能

1. 简单的象形图。

2、简单的统计表。

解决这个问题:

1. 根据对象的类型、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对若干对象进行分类。

2、对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实践:

1.趣味拼搭(在拼搭活动中初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点)。

2、硕果累累的果园(用方向知识、10以内的数字、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周末快乐(20以内数字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以内进行加法和退位减法)。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数字和代数

1.体验数物品数量的活动,认识20以内的数字,掌握20以内的数字顺序,初步认识数和数;认识数字0,知道一个物体不是用0来表示的,尺子上刻度的起点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我们对个位和十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知道十位中的1代表一个十,个中的几个代表几个,我们知道10个1就是1个十;认识符号=、>、<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字的大小。

2、在除法活​​动中理解并接受10以内数的组成;将两部分连起来求总数,从总数中去掉一些,找出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精通一位数加一位数减法和相应的减法;了解连续加法,连续减法和背靠背混合的两步计算与实际问题。

4.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点时间,并会在钟面上说出整点的大致时间。

空间和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三维图形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模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形状的物体。2.在叠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3、有初步的认识,能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统计与概率 1. 对物体按类型、形状、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初步感受打分的过程,是整理和统计数据的重要方法。

2、用一个简单的象形图来表示分类结果,将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减法表,用象形图和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数学思维。

(1)在数字识别过程中建立数感,培养思维能力。在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抽象出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在操作学习工具的活动中,感受和总结数的构成,初步有分、合的想法;在比较两类物体的数量时,比较在两个数量大小的活动中,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江苏版小学数学上册上册教案内容由你收藏!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减法的意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通过对一位加法和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和交流,制定计算策略,在多样化的算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自己的算法;在计算练习中发展心理灵活性和敏捷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从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对对象进行划分、理顺、统计的过程中,觉得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初步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观察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况或问题,有初步的发散思维;在教师的帮助下系统地思考,发展似是而非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