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封皮模板 50所师范院校获50亿元重点支持!师范类高校,大有可为
4月14日,教育部公布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强师计划从四大方面提出15条措施,其中包括多条支持师范类高校发展的举措。
● 支持50所左右师范院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每校支持1亿元。
● 支持部分办学历史悠久、质量优质、效益明显、地方发展急需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 加大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方面对师范院校的引导支持力度。
“强师计划”出台,师范院校迎来又一个发展契机。
师范院校发展,国家大力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向这一目标奋进的征程中,师范院校重任在肩。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有教育专家表示,这标志着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预示着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因为只有以它为主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方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教师,才能够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关部门持续出台文件促进师范院校发展。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上明确提出支持一批本科师范院校(含综合类院校中的师范学院)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明确表示“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并且,国家对于师范院校的支持,是政策与资金的“双管齐下”。
在4月14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公布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投资28亿元,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等38所师范院校建设,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国家拨款外,各地方同样给予师范院校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教育厅在2019年曾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教师教育经费统筹,各地加大对教师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比同类非师范专业上浮50%,并逐步提高师范生专业奖学金标准。
师范专业、院校收获考生青睐
近年来,随着教师待遇提升、国民对“师范”认知的提高,“师范热”现象开始出现,师范专业和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水涨船高。
2020年,教育部在“2020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一组数据,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由2018年的18.3%提高到2019年的33.4%。其中最高的两个省份的比例,是55.3%和49.8%,这意味着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优秀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或者接近半数报考师范专业。
2021年高考,天津提前批A段部分院校投档线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的最低分为692,仅比北京大学低13分。在安徽,师范类院校(尤其公费师范生、优师专项计划)同样竞争激烈,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的文科投档最低分排名为538位。
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类专业不仅受到高考生的青睐,还受到了考研学子的追捧。2017-2022年,教育学硕士国家线分别从2017年的310分和300分上涨到了351分和341分,并且是连续五年上涨。
录取分数的提高,意味着生源质量的提升,这有利于师范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师范院校发展,人才培养是王道
可以说,师范院校受到国家支持、考生青睐,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需要注意,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学校发展应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落脚点。
那么,师范院校应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呢?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出色。该校教育学不仅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还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得到A+评级。华东师范大学曾和麦可思分享该校在创新育人方面的做法,或可借鉴。
建设新时代“智能新师范”。作为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镇,该校提出了建设新时代“智能新师范”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一流专业教育+一流师范教育+一流智能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聚焦“智能新师范”的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职前培养和职后成长”一体化的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和评价体系。
作为线上教学技能训练关键环节之一的“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系统已经上线,该系统基于能力评估和证据导向,供全校师范生在学期间自主学习认证,帮助学生深化对在线教学特点与模式的认识教案封皮模板,强化真实情境下的实践应用和思考,精准、快速地提升在线教学技能。
构建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校在原有通识课程建设基础上,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提出围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建立全新的“金字塔结构”的通识教育体系:塔顶是“人类思维和学科史论”课程群;第二层是阅读人类经典的课程,带领学生从中读出其普适性的意义,吸收最好的人类文明的营养;第三层是众多能培养素质、思维和能力,符合通识规范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在文理工艺知识和思维的兼收并蓄中,在育人标准规范下自由自主地选择教案封皮模板,得到全面的营养和收获。
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改革,注重阅读、表达能力、思维方法的训练,实施不少于4次过程性评价,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建立通识课程助教制度,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支撑,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研制通识课程准入标准和评价规则,在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开展期中和期末学生调研,并为课程出具评估分析报告。
完善和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德施教,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制度、分类指导、关注评价,逐步做到课程思政贯穿课程、专业、教师、教材、评价等教学全环节。累计建设示范课程199门、特色学科专业45个,实现了教学单位、课程类型、教师群体和学生层次的全覆盖。
首先,学校紧抓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教研“1+1+1”行动,即听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参加一个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做一次课程思政分享,形成“集体备课—分工授课—交叉听课—相互评课—集中研讨—经验总结—完善课程”的课程思政良性循环教研机制。其次,学校坚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需要定制课程思政方案,打造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课程“认知中国”版块,带领留学生深入社区感受中国基层治理,组织拔尖学生开展与名师面对面系列活动等,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效。第三,注重研究,聚焦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原则与策略、方法路径和评价立项,支持教师开展研究,推动教师以理念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智谷趋势、封面新闻、中原新闻网、教育部网站、新京报、麦可思研究,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相关资源请点击标题
给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