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过程

2019-06-16 04: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历代版图变迁_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_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天子统治天下,天下分为很多国,诸侯统治自己的国,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们都跟着天子打仗啊什么的。这样,作为战胜者的周族和依附于周族的部族与被征服的部族在一地而分别居住,形成周族和依附于周族的部族对被征服的部族进行监视控制的局面,周族和依附于周族的部族的人民就是“国人”,被征服的部族的人民就是“野人”,国野就是这样区分开来的,只有国人才能享有服兵役的权力,并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力,有时国家大事还要征询他们的意见,因此他们是周王室和诸侯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柱。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森严的等级.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父系的血缘亲疏关系来划分政治等级,统治阶级内部了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可以设。

3.行政区划的出现

虽说郡县行政区划制度化始于秦,但郡县的产生和名称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存在。

县的名称在《周礼•地官》和《礼记•王制》均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为“悬”,指这块地区直接由周天子掌握,以作赏赐。翻检《春秋》、《左传》,就会发现在当时的许多国家中都有了设县的记录。如当时的南方大国楚国,曾先后将陈、蔡、邓、弦、黄、夔、江、六、庸等小国灭掉后,就地置县,而且派官员去那里担任县的长官。当然,这些县与我们所要说的郡县制中的县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由于这些县内部的基层组织并未经过重新改造,县的幅员也没有经过有意识的划定,因此,这些县还不能称为是郡县制中的县。要能称得上是郡县之县,至少要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完全的国君直属地;二是县的长官不世袭,而由国君任命,并可撤换;三是县的范围一般要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全凭自然地形来定;四是在县以下还有更为基层的组织。

”春秋时,晋国大夫祁氏家臣臧之后,食邑于邬(今山西省介休市),世称邬臧,其子孙以邑名为姓,形成邬氏。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的家臣邬臧,食采于邬邑,为邬氏之祖。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

我们对郡县制中的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再来看看郡的情况。与县相比,春秋时期有关郡的记载非常有限。郡的起源较晚,大致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战国时期,郡最初在边远地区设置。战国时,郡比县的辖区宽广,但是经济开发程度不如县,地位也不如县重要,长官职位也低。《左传》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记载,但有关郡的详细情况,不得其详。郡与县二者在初期阶段,也不存在着什么统属关系。至于郡下统县,则是到战国时期才变得明确起来。

中国历代版图变迁_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_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伦齐政府此次修宪公投主要涉及政体改革,包括削弱参议院权力,以及把地方政府一些决策权收归中央。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史记)战国七雄,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他将已经复国的战国七国,即楚、秦、赵、魏、韩、燕、齐的领土,以秦帝国的郡为单位,重新分割为十九王国。

景帝即位后又采纳御史大夫(官职名,相当于机要秘书)晁错削弱藩邦的建议,将诸侯王的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管辖,先后削夺楚东海郡(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赵常山郡(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及胶西王所属六个县。五世孙辅国中尉,七大夫 以下为民爵: 王正一品 从一品 国公正二品 郡公从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从三品 郡伯从四品 县男从五品。大堂下,诸将济济一堂,黄忠、魏和皆万人敌,邹靖允文允武,还有南郡骁将蔡瑁奉荆州刺史徐戳之命率一千郡国兵(郡、国,都是州以下一级的行政单位,郡设太守,国设国相,等级相同,所谓的郡国兵就是指地方守备军队,跟现在的武警部队差不多)前来助战,甚至连秦颉的小舅子,年仅十九岁的文聘也显得英姿勃发、跃跃欲试。

二、郡县制的确立:秦代

郡县制虽形成于战国时代,但当时全国封邑与郡县并存。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一律以郡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度得以完全确立。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云:“三史谓《史记》、《汉书》及《东观记》也。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它们不是包含在《春秋》里,而是解释春秋的,其中《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三传的渊源: 据汉书艺文志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孔子作春秋时,与左丘明参观鲁国的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

(1)因袭战国时期各国的故郡:包括燕故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_中国历代版图变迁_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2)征服六国国都改置的郡:如前228年,在赵都邯郸设邯郸郡。

(3)吞并六国过程中在一些重要地区新置的郡:如前222年,在楚故地设长沙郡。

秦郡辖区界限的划分多是依据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山、川走向为界。秦郡的划分一般来说即是一个地理单元,如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便是例证。

秦时郡下辖县,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二级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加上内史亦即首都周围地区,共计37个郡级政区。后来郡数有所增加,到秦末年,增至48个。秦县的数目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总数大概在1000个左右。平均起来每郡大概管二十多个县,这样的层级和幅度是比较合理的。

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另有“道”的设置。道与县是同一级的行政区划。

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p] [p=30, 2, left] 二,他们建立的政治体制,完成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深深地影响后世并为后世所承袭[/p] [p=30, 2, left] 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改分封诸侯为划九州订郡县,统一全国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举措不但直接影响了汉朝,并影响至今。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_中国历代疆域变迁_中国历代版图变迁

三、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1.汉初异姓王的分封

按照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然而作为诸侯统帅的项羽却违背了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

上述七个诸侯王国的封地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是东部最富庶的地区。而此时由高祖刘邦所亲自统辖的汉郡却只有15个。这些异姓诸王逐渐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尾大不掉局面。于是在随后的几年间,刘邦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分别以“谋反”的罪名,将长沙王之外的其他六个异姓诸侯王逐一剪除。

2.分封同姓诸侯王

我们今天看秦朝的灭亡,第一暴政,第二苛法,刘邦也看到了这两点,但刘邦还看到了一点,就是没有同姓诸侯王。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凡是华夏诸侯(包括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都是由它分封或得到它的承认的。

中国历代版图变迁_中国历代疆域变迁_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在诸侯王国之下,依然有郡县,称为支郡。

此外,刘邦还分封了100多位列侯,建立侯国,其地位与县相当,但直接隶属中央。

3.从“众建诸侯”到颁行“推恩令”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削减诸侯王的领地和特权,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等六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梁振英:有一部分人,少数,但是这个我们要警惕,这少数人有不同程度上的一些分离的说法,这个我们在学校里面就能看见,其实在我上任之间已经有些书本、有些文章鼓吹想独立,甚至有人把旗帜都设计出来了,这些都有这样的文章、书本,过去几年谈这个问题的人也比较多了,也包括什么呢,在这个政改期间有一些要求香港普选行政长官人,他觉得这些行政长官完全是由人民授权,不必中央去规定,这个新任长官的选举办法是怎样,也不必在选举之后,好像《基本法》现在规定了由中央政府任命,基本上由于选举行政长官的这个方式的问题呢引起他们一些想法,要否定中央在政改问题上,在任命行政长官这个问题上的权利。然而他辖地内的齐州交的赋税最多,太祖就任命他为齐州防御使,把一个州的赋税全部给了他,让他用这个钱来养士兵。

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

武帝时,采用主父偃之策,令诸王得推私恩,把食邑分封给子弟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于是藩国领土分裂,诸侯力量更弱,所辖土地,仅各得一郡,国与郡变成同一等级。汉代的行政区划也相应地简化为郡(国)县二级制。

此外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东汉时与郡国相等的还有专为安置内迁少数民族而设的属国,如辽东属国、张掖属国等,长官是属国都尉。在西域则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事务。

4.从郡(国)县二级制到州、郡(国)、县三级制

西汉与郡国并行的还有州制。汉武帝时,经过对内削藩,对外拓地,全国约有110个郡国,都置于朝廷的直接统辖之下。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面对如此众多的郡国,汉朝中央政府如何统一管理?郡级政区增加到100多个,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无法进行高效率的管理。从地方来说,由于一郡的领域不大,郡太守的权力有限,如果地方不靖,太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郡国之上再加设一级行政区划的需要一直存在着。汉武帝设立刺史部作为一种权宜办法来解决此等问题。所谓刺史部,就是监察区,每个刺史部下辖一些郡。刺史部的官员称为刺史,负责纠察辖区内行政官员的不法行为。刺史俸禄只有600石,但“位卑权重”。采取这种以小制大的办法既可以防止刺史部变成一级行政区,又可以起到中央缩小管理幅度的效果。

东汉和帝年间为豫章郡博士,汉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公元384年,兖二州刺史谢玄、鹰扬将军刘牢之、上庸太守郭宝、徐、豫州刺史桓石虔 、济阳太守郭满等将领接连收复了一些北方失地.东晋朝廷以谢玄数月之间连克秦之徐、兖、青、司、豫诸州,加玄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385年四月,蜀郡太守任权攻占成都,斩秦益州刺史李丕,东晋复取益州,以广州刺史罗友为益州刺史,镇守成都.公元386年,荆州刺史桓石民遣将军晏谦攻下弘农.这是东晋疆域最大的时候.公元384年,荆州刺史桓冲死,恒石民为荆州刺史.孝武帝和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猜忌谢安,为了避开矛盾,谢安自请出镇广陵之步丘.385年八月,谢安死,晋廷以司徒司马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自此,道子继谢安掌权.对司马道子昏庸腐败,孝武帝也不满意了,遂以王恭为兖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王恂为尚书仆射,以张大皇室而潜制道子.。徐州刺史部为西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之一,本为监察区,至东汉正式成为分辖郡国的行政区,辖郡五(东海郡、琅邪郡、彭城郡、广陵郡、下邳郡),县邑、侯国六十有二,徐州治所在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东南),东汉末年徐州治所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