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笔杆老练、知识性充沛的创意写作
因为过分奢侈,我喜欢书店,有一次在书店找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早餐》,却把作者名字念错,成为“冯古内特”。后来,在拼命学英语时,就此记住这位70年代纽约作家的英语小说。这次在书店找到两本书,都是蒋方舟的作品,先读完的第一本叫《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散文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短篇小说集),这次刚刚读完她攒了几年的散文,感觉全身通透,后悔自己在大学宿舍捧书夜读时探知到的还不理想,终于错过了这位天才女作家,如今再弥补,好生遗憾,成为怀念大学浪费不少黄金时间的遗憾。
传主陈忠实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白鹿原》能反映上世纪80年代小说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②许倬云不仅是王小波创作上的“导师”,更是他的“伯乐”,“我与《联合报》比较熟,知道每年他们都有征求小说大奖,平常都是由小说家推荐,我看了小波的《黄金时代》后就对他们说,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觉得这个小说不错,我以读者身份推荐行不行。
蒋方舟1989年出生,湖北襄阳人。蒋方舟作品短篇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完成首部散文集。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2013年,在蒋方舟出版《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这本书时,她已经写作十七年了,书的封面说,“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写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文集甚至以这么一句话开头,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所以不管蒋方舟承认历经沧桑也好,还是不承认历经沧桑也罢,她终于承认自己不曾历经沧桑,取这么一个题目,归纳为文眼,颇不辛苦,但总算把这部沉重而应时应景的杂文统统归纳完整。
在经验写作时的经历来看,蒋方舟写作的才能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力求新颖,而且根基牢固。怀着一颗向读者和观众低首的心,她非常虔诚,代表了新时代知识分子写作的本来面目和心路历程。她挺适合吃这么一碗饭的,在自己的半亩花田辛勤栽培和耕耘,赢得了真正的关注,但我觉得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个文路偏颇却不失得体的泛九零后写作者和读书者。在新媒体时代,包括更早时期,她一直在备受争议中被怀疑、支持、鲜花掌声和荣誉、以及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突破自己,她都挺过来了。当我翻看这部散文集,不仅装帧别具一格非常用心,凝练而富含张力的文字更加吸引打动了我。蒋方舟作品短篇我这才真正正视这位天才女作家,没有名不符实,她确实有这个胆魄和能力刺破常规,承担新时代写作的责任,当然更其,“蒋方舟从来不避讳自己对成名的渴望。”我是这么觉得,她懂得在当今复杂世界力争上游,做标兵人物,不管是媒体人、读书人、写作者或是文化学者,爱旅行也好、爱睡觉也好,一个人承认自己有野心,敢于“追名逐利追求梦想”,这种事迹和精神“彼可取而代之。”
贾岛说:“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在代序《故人无少年》一文,作者五年前去北京,在清华面试,已经少年成名的她看着热水杯子上的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果然半年后破格录取进入清华大学,估计这四年时间课堂上宿舍里学校食堂小卖部体育场澡堂社团图书馆茅房里的时间,都用在苦心经营写作上了,但是部分时间依然在修学分、旅行和名流交往的时候,终究还是有所成。她保持自己原汁原味的写作语言,在北京语言风气环境下,虽然五方杂处,却始终是自己保持的固有的语言,没有过多继承北京地道的口语。行文非常志在必得和张弛有度,思想沉稳,个人想法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吻合,可行性比较高。
但真正说明为什么“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时,引用奥斯卡.王尔德一句“过早成熟就是十全十美”,她就侃侃而谈,十年前一直到2009年建国60周年,她就代表了1999到2009的青春。她在偏僻的湖北小城,回忆起音乐老师时还像写剧本一样有画外音:“你们看看首都小朋友的精神面貌,再看看你们自己的样子。”
人家进了12海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