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地质灾害》教学知识点梳理

2021-11-14 11: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一)教材介绍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第一卷第四单元《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内容【个性教育版(必读)】。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考虑课时容量,教材有选择地描述了四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本身的基础知识、危害、地质灾害的关系、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主要突出其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部分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第二个特点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阐明地理过程和地理基础知识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与本书的主线一致,阐明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和土地。

(二) 梳理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 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 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 培养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指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果能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也就掌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因此,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有必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总结归纳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使学习者主体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就个体而言,地质灾害具有偶然性和地域性,但总体上与其他自然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从动力学和联系的角度分析了地质灾害三个方面的相关性。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困难。因此,地质灾害相关性分析不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困难的过程看作是巩固和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过程,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学生不可能亲自观察和体验地质灾害的教学。但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收集数据和信息,利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的特点,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讨论一般规律。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从而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本课可采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视听方式。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五)教学计划安排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课程的教学应以理解、学习和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方向,着眼于攻关难点,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导入一个新类

由于本课要研究的地理要素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才能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引入新类时,我一般使用直入主题的方法。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 25-30 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和生产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其共同特点,进而介绍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例如,播放印度尼西亚地震后的视频片段,建立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知,然后以地震为例,稍加细节高中地理教案模板,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地理学的研究离不开观察和分析。它不仅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当学生被允许观察时,他们会被启发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地质灾害,他们的思考将直接进入新班级的轨道。地质灾害教学应着眼于通过真实事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更多感性知识,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紧迫感,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冲击。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能力培养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应该包括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开始。基于丰富的视听资料,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118页,注重学生自学活动。只要老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及时思考、总结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四种灾害的教学方法,即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基础知识灾害本身和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我觉得课本的内容太简单了,老师不用讲太多。并且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扩大了课堂容量,补充了很多资料和知识,如《我国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通过以上研究,在对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几种重大地质灾害的认识基础上,得出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危害大、伤亡人数多、强烈的突然性。” 结论。

在分析地质灾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根据地质灾害的发展规律,把握本质,讨论的每一步都立足于基础,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在自主、合作、研究型学习中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感性知识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求“技术”的外化,“老师”高中地理教案模板,促进学生自身的内化,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教材第120页的活动题1、2,

在分析地质灾害防御方面,由于这部分课文比较简单易懂,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评价的方法。

3、巩固与实践

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的稳定性和知识的顺利传递,本课安排了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方法是:先留3分钟让学生复习课本和板书的知识内容,然后完成课堂作业。(有课堂作业)

4、 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六)黑板画设计

板书、板图更加直观、全面、系统,可以在黑板上长时间保存,对学生的视力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在教学中,整个黑板分为两部分,一半是概念和规则的缩写,另一半是留给分析和绘图的。

(七)口语课总结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教材部分的理解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用语言启发和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于对地质灾害规律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入。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实现了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