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进这两方面建设,均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具有客观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体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运动方式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其基本运动方式没有变,仍然是“发展”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仍然是通过“发展”满足“需要”。因此,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意味着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它通过使供给体系有效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从而使“发展”与“需要”相互联通并且有效匹配。因此,在新时代,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在发展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供给侧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两端——“需要”和“发展”本身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历史性变化,从而使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内涵相应发生深刻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源在于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结构和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够高,表现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这些突出问题,本质上是国民经济供给侧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不够发达,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出发点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为彻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有效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是能有效应对风险的经济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双重风险”并存,既有成本推动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又有需求疲软导致的经济下行风险,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供给侧。比如,出现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侧的要素成本上升;投资需求增速放缓的深层原因在于供给侧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找到有效投资机会;消费受到一定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因此,克服“双重风险”并存的新失衡,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只知道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