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地球的年龄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不是冰川遗迹

2018-01-23 23: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地球的年龄是怎么得来的_地球的形成_地球图片

来而不往非礼也

图1 贡嘎山海螺沟1号冰川大冰瀑布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判断中国东部中低山区冰川作用遗迹的真伪,既不能以仅仅适用于特定范围的理论为依据,也不能以某些人的论著是否发表为根据,更不能看是否有“学术权威”的帽子,只能通过科学实践检验和学术争鸣加以解决。实际上,人们对冰川地貌的认识和了解,较少是个人的经验和发现,大部分是来自他人告知的约定俗成的知识。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人们更容易信任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于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有无问题的争论,历经时日待冰川学科发展水平达到某一阶段,或许时间会判定一切。但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对于科学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或者判别某一论点的“真伪”是非常困难的。由于过去对真正的古冰遗迹宣传报道不够,加之我国有关冰川作用遗迹的地貌学术语定义不够清晰,以致存在泛冰川论、命名失实等现象。这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领域业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使初学者产生了不少困惑,也给不明就里的游客与读者传播了大量的错误信息。尤其是在没有确切冰川作用遗迹的地方,贸然开展本科生“冰川地貌实习”,这对缺少认知力、辨识力和鉴别力的年轻学生造成的影响,是要持续到下一代甚至后面几代。因为他们在本科阶段固化下来的错误观念是很难被纠正的。诚然,这本质上不是高校教学的落后,而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落于国际前沿和时代需求之后的现实所致。有鉴于此,呼吁第四纪冰川学者决不能等闲视之,而应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积极推进开展具备科学理论、科学事实和科学观念的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

图2 祁连山冷龙岭宁缠河3号冰川末端擦面条痕石

《假话》诘难笔者,“就看到的蒙山擦痕能够客观、真实的表述意见”。其实,业已刊布的网络版《范式》还是有所阐释的,文中明确指出:“‘蒙山第四纪冰川组合遗迹’等皆不实之谓,其成因具多解性,说明地景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们要么是具凹岸分布特征、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上游呈叠瓦状结构、零星擦痕垂直于长轴、个别砾石直立的流水作为搬运介质的泥石流(包括特大洪水)沉积,要么是具贝壳状断口、伴生单独擦痕的重力崩塌堆积,要么是坡崖无擦面、无颤痕伴生而粗短毛糙、孤立分散及突然角度变化的洪流、泥石流擦痕(有的甚至与沟谷走向垂直或斜交)”。笔者此前曾言,未到实地调查很容易误读误判,到了实地由于水平所限也未必能够准确解读,况且不考虑地貌组合和形成条件,单独解读“蒙山擦痕”成因更容易犯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错误。因此,在没有对冰川地貌判别标准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去争论一些意义不明确的地貌现象难免落入缺乏专业规范的炒作而平添聒噪。现在面对《假话》的诘问,如不为说破、辨伪去妄,不但一些学术争论问题无法解决,坊间亦受其乱。只好不揣浅陋,勉为其难成此驳文,专门就“为什么不是冰川遗迹”略述管见,权当普及冰川学知识并借为回应王照波氏以进行有益的规范性、理性化讨论。

不当的机械类比与推测

准确回答蒙山某些地质历史时期的外动力过程地貌“是什么和为什么”,对于非地貌学从业者来说,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更遑论冰期划分与对比。因为提出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logical)和实证(empirical)两方面的支持。检视《假话》的研究方法,这里首先需要区分是已内化的范式推测,还是立足于可测度的观察证明。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基本分为三大类,即归纳法(induction)、演绎法(deduction)和类比法(analogy)。地球的年龄是怎么得来的其中,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和特征上的类同,从而推断或推论它们在其他属性和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研究方法。地球科学的特殊时空尺度使得人们目前还无法在实验室再造冰川形成的真实过程,因之通过长期地学研究实践总结的类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 Lell)提出的“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名言,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启示人们可以根据现今地球发生的各种地表过程及其物质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由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运用“以古论今”的历史主义方法,根据地质和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地球环境和岩石圈演变过程来预测地球的未来趋势。使用类比研究方法,首先要拥有较为充足的科学资料,并对资料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已知类同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层次、因果联系、功能作用、现象发生的历史顺序等,在这一基础上才可能推出事物的某种特性或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