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的读音 [转载]中学课堂为何总要读错端木蕻良的“蕻”

2018-01-18 13: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other的读音_的读音_拼音“de”的正确读音

十年前,一位湖北的中学语文教师方沫女士,和我有过一次通信联系。的读音后来她在《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4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同时还把发表此文的刊物寄了一份给我留念。我当时以为,关于端木蕻良这一笔名的来历及其读音问题,经过方沫在专门的语文教学期刊上予以澄清,今后怕是再也不会引起误会了。殊不知十年后的今天,我又收到一封中学生的来信,依然在向我求证:端木蕻良的“蕻”字,到底应该读hong的阳平声还是去声?

于是我就纳闷儿了: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端木蕻良这篇发表于抗日战争年代的优秀散文《土地的誓言》,至少也有一二十年了吧,为什么直到今天,老师在课堂上依然会读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名字呢?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哪里?不妨引录一下这位学习用功的小杨同学写给我的信,或许可以看出此中端倪:

邓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最近我们语文课上在学端木蕻良写的《土地的誓言》一文。在课堂上,我们对“端木蕻良”的“蕻”字的读音产生了分歧。

课本上并没有对“蕻”字的读音进行标注,因为我知道有“雪里蕻(hóng)”这么一种菜,因此我的第一反应是念“hóng”。

而在课本配套的浙江教育出版社《词语手册》中,标注的读音是“hòng”,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沿用了这一读音。

课后我查阅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蕻”字有两个读音“hóng”和“hòng”。

在“hóng”的读音下,“蕻”字的义项是:

>[雪里蕻]一种像芥菜的菜,茎叶可以吃。也作“雪里红”。

而在“hòng”的读音下,“蕻”字的义项是:

的读音_other的读音_拼音“de”的正确读音

>①茂盛。

>②<方>某些蔬菜的长茎:菜-。

作为一个人名,我很快想到“蕻”字在这里取“茂盛”之意,念“hòng”。可是事情没有就这样结束。

课后,又有同学在另外一本参考书(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中看到了它被标注为“hóng”。

因此我开始求助网络。在百度百科中,我看到它被标注为了“hòng”。同时我也看到了端木蕻良笔名的来历: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其中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按照这一说法,“蕻”字是由“红”字改来的。因此在这里应该念“红”色的“hóng”。

后来我又看到方沫《“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文中写道:

……于是我继续寻找。无意中找到了一篇文章《忆端木蕻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邓遂夫。从文章当中了解到,端木蕻良曾经和邓遂夫有过交往,甚至两个人曾经有过作传之约。为此我想,虽然邓先生没有能完成这部《端木蕻良传》,但肯定为此做过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向他请教说不定会更可信一些。的读音

……

当收到邓先生回信的时候,我不禁有些唏嘘起来,他是严谨而负责的,言语亲和古朴,和这样的大家对话,真是觉得自己渺小无知。邓先生回信中说:“所问端木蕻良笔名事,据我所知:他根本就没有养父,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来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这是我从端木本人及其亲属口里获知的,绝不会错。”邓先生的这段话帮忙解决了我悬结已久的问题,同时还附带解决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端木蕻良的“蕻”应该读hóng,因为这个字有两个读音“hóng”和“hòng”,之前我一直有些拿捏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