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投降 [转载]从皇帝朱批看古人如何说话
乾隆的审美和批奏
随着《国家宝藏》的播出,乾隆的审美又一次刷屏。人们看到,原来这么一位九五之尊,喜好却如此不“高雅”:比如说,原本质朴古雅的瓶器,要么莫名其妙扎了个粉色少女心蝴蝶结,要么弄得如同洗剪吹招揽顾客的三色灯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随想式的感悟和钤印占据,批阅在正中间的“神”字比书法本身还显眼;还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乾隆带着画作下江南,游到哪里就提笔写到哪里,讲究留白的山水画被写得密不透风。好在乾隆手里的是仿作,真品躲过一劫,真是让人长舒一口气。
不仅乾隆爱批复“知道了”,清代的列位皇帝,个个都喜欢在奏折上用这句话。康熙应该是批复“知道了”的“始作俑者”,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开放时,观众发现康熙对什么事都是“知道了”:曹寅奏报米价,批“知道了”;曹寅奏报刊刻全唐诗,批“知道了”;曹寅复奏摹刻碑文,也批“知道了”……展出了31件奏折,15件都有“知道了”。
大白话连篇的雍正
即使是审美一流的雍正,批起奏折来也是白话连篇。最著名的朱批是他那句:“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如同今天霸气外露的霸道总裁。对于年羹尧,雍正的朱批则是柔肠百结,亲密有加,比如“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还有一回,雍正洋洋洒洒写道:“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看来他对于自己和年羹尧的关系颇为得意。
这不是清朝皇帝没文化,而是真实语言生活的实录。长期以来,皇帝的身份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邻国日本,天皇的地位很高,是神在民间的代表,普通老百姓从来不敢想象自己的耳朵能听到神的声音。日本战败投降时,裕仁天皇通过录音发表宣言,普通老百姓这才第一次知道天皇说话是什么样。而现在,随着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日本天皇还是英国女王,都没有那么神秘了。
清代以前,历朝皇帝批阅文书的真迹几乎不存在。只有清代大量保留了从康熙到宣统的九个皇帝的朱批文书,根据统计足有143万多件,这给我们提供了窥探清代皇帝说话行文方式的绝佳机会。本以为贵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说话应当更文雅,谁知道却和贩夫走卒、引浆买车者流没多大区别,难免让人大跌眼镜。
古人常说大白话
清代以前,也有些皇帝的大白话留了下来。比如元代时,有一封成吉思汗给丘处机的诏书是这么写的:“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絮絮叨叨,好像拉家常一样。明太祖朱元璋就更厉害了,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说:“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时代的距离感,也让我们对古人的语言生活充满想象。经过历史淘洗留存下来的文献,本来已经少之又少,图片、实物资料更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声音和视频了。长期以来,中国的语文重文言,轻白话,让人产生了古人说话都满口之乎者也的误会。可是,苏轼给朋友写信,会在结尾突然冒出一句“呵呵”。朱熹写书育人,要把“不晓得底,我说在这里,教你晓得”。古人的书籍中出现几句大白话,本来是说话的常态,反而成了让现代人吃惊的事情。
皇帝会说出“知道了”这样接地气的话,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靠文创做成网红的故宫博物院也趁势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比如印着“朕就是这样汉子”的胶带,或“朕乃旷代奇才”的帆布包,让皇帝接地气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日本天皇投降
(《北京晚报》12.15吾云)
哪怕微小的帮助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