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恩格斯高度概括总结留下了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社会转型与重要意义

2018-01-09 01: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恩格斯高度概括总结留下了_高度总结概括_马克思和恩格斯图片

作者简介:刘荣军(1971- ),华侨大学现代社会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21

内容提要:认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中后期文本中是个“消失了的范畴”的说法只是一个“学术假象”。马克思在早期从“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的“市民社会”中抽象出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市民社会”概念,在中后期则将以“现代市民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具体形象的“现代社会”概念从一个描述性的实存性概念改造成了一个分析性的本质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从而实现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社会转型。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社会转型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现代市民社会为研究对象和批判对象的价值立场和理论自信,也涵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和基本原则。

关键 词: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2AZX003)和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建构研究”(16SKBS301)的阶段性成果。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经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重批判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阶梯。然而,自日本学者平田清明指出“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马克思前期文本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其中后期文本中却“消失了的范畴”①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文本中是个两度“消失了的范畴”:先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的《巴黎手稿》中的“暂时消失”,后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永久消失”。面对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中后期文本中是否消失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聚讼纷纭的探讨。本文认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中后期文本中是个“消失了的范畴”的说法并非一个“文本事实”,而是一个“学术假象”。马克思在早期从“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的“市民社会”中抽象出了作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市民社会”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在中后期则强化并突显了以“现代市民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典型形态和具体表现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价值立场,把“现代社会”概念从一个描述性的实存性概念提升为一个分析性的本质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探讨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具体形象与抽象概括

探讨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必须结合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使用的不同语境和文本进行理解。那么,这种理解的突破口在哪里?我认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如下论述:“‘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②仔细考辨可以发现:马克思实际上按照“财产关系”是否“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这个标准把市民社会划分成了“真正的市民社会”和“非真正的市民社会”两个序列。

所谓“真正的市民社会”序列,是马克思用来指称从中世纪后期的商业贸易中兴起、经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确定下来、直到19世纪获得典型化表现的市民社会。马克思在其他地方所说的“现代的市民社会”③和“发达的市民社会”④等,都属于这种意义上的“真正的市民社会”序列,其根本特点是“现代资本,即变为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并消除了国家对所有制发展的任何影响的纯粹私有制”⑤。“真正的市民社会”之所以能从18世纪以前那种“先前的市民社会”中产生出来,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推动。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最终通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实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法国大革命就是它的典型代表。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这种市民社会是与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相伴而生的,因而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现代的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