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 光明新区治水与治城融合 建设水悦新城美丽光明
[摘要]聚焦民生 聚焦问题 聚焦生态 提高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
十九大报告要求从四个方面着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进绿色发展;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是我市治水工作的“大会战、大建设”之年。光明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短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市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打造水悦新城,建设美丽光明。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光明新区作为城市化的后发区域,水治理刚刚铺开,任重道远。
2018年新区聚焦生态民生短板,针对问题精准施策,坚决打好生态保护战。全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生态民生问题,有的放矢开展攻坚。通过“一个翻番”的大投入、以“两个加强”为保障,扎实开展“三大行动”,实现“三个基本”目标,以硬的作风,马不停蹄地推动新区治水提质工作迈向更高台阶,坚决打赢治水提质这场硬仗,打造青山绿水和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
打造一河一景
一个翻番
投入翻一番。在2017年全区完成治水提质投资13亿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2018年完成治水提质投资超过26亿元。
两个加强:加强监管机制,加强队伍力量
加强监管机制。以河长制为统领,继续采用“红黄绿”“盯关跟”方式,进一步完善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层层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河,提高治水工作效率;加大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和市内、市外联合执法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效打击;通过建立“环保管家+环保专业网格”的“一岗双责、属地监管、引力外援、责任倒查”环境监管机制,强化办事处、社区环境监管责任,扩大环保管家试点,实现监管全覆盖。
加强队伍力量。加快配齐专业人才,并通过落实代建制引入优质建设管理团队,做强光明排水公司和利用PPP项目公司,加强河道、水库、排水管网等水务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
以治水推动土地利用模式创新
三大行动:土整大攻坚,景观大提升,污染大整治
土整大攻坚行动。通过排查建档、清理拆除、依法关停、分类处置、防控管理等举措,全面整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建设项目,对新增违法违规项目及建筑,发现一宗,关停一宗,拆除一宗,确保违法项目、违法建筑“零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
景观大提升行动。研究水与城的关系,以河流为脉络,以水岸为载体,按照“一河一景”、“一河一策”的要求,因河制宜,通盘考虑基底塑造、海绵示范、文化镶嵌、创新土地利用模式、优化景观空间要素、活化区域发展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凸显河流在城市的功能价值等,高标准、高品位打造15条特色各异的河道景观,为新区市民打造近水亲水、休闲游憩的场所,让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污染大整治行动。以实现污染源全面管控为目标,以完善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工业转型升级和聚集发展为导向,全面稳步推进污染源排查整改,专项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推动工业入园、集中治污。通过严格执法,疏导结合,引新填旧,逐步淘汰低端企业及高污染企业;针对流域内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证照不齐、安全隐患严重、非法排放的“小散乱污”工业企业实施专项排查,并分类专项整治,做到“三个一批”,即“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整治改造一批”;开展“工业、三产、面源”三大污染源全面排查;从环保、产业、土地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制定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导向政策,推进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完善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加密茅洲河河道沿岸排污口及流域内水质监测频次,建立异常河流水质排查整治机制,落实水质异常约谈机制。力争2019年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和整治,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96%以上。
我们是有了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