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的弊端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17
课时作业17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解析】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答案】A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性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解析】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是没有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两个改革都没有成功,相同原因在于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答案】C3.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4.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答案】B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答案】C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B7.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据“1973年”这个时间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下放企业管理权,故D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