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书本里的蚂蚁_书本里的蚂蚁故事_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2017-01-03 05: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书本里的蚂蚁故事_书本里的蚂蚁_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

老师,你是否点亮了儿童经典阅读的灯?

北师大在读博士陈莉

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难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不胫而走”,而需要通过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经成为制约儿童经典阅读的瓶颈。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性格的塑造、品质的打磨既有待现实生活的锻造,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但是目前,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呈现出萎缩态势;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未形成。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周晓波的一项调查显示,“读者数在前23位的书目中,几乎有一半作品是电视上曾经播放过的热门动画片(卡通片)或电视剧,如《数码宝贝》、《蜡笔小新》。”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对儿童阅读的萎缩态势深表忧虑,认为这“会使孩子们在口语表述中的词汇量减少,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会对孩子在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上造成很大影响……阅读的缺席也容易造成孩子在接受方式上的单一,造成人文精神和情感的缺失”。

教师推荐的多是经典作品,并非都适合儿童阅读

广义的儿童文学(即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的文学)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思维特征、身心特征、社会化特征等差异,分为少年文学(中学生)、童年文学(小学生)和幼年文学(幼儿园)三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中学生一方面保留有儿童的心性,另一方面又渴望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也走入的经典世界。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以下的孩子,还是以引导和鼓励他们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宜。

儿童文学经典中的想象、幽默、诗意、游戏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譬如幻想就不仅是儿童的乐趣,也是他们面对强大现实所生发出的自主自由的精神气质。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

但是,向中小学生大面积推荐的作品却主要是成人化的经典作品,儿童文学经典被遗忘了。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闻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香气”

谈到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众所周知的仿佛总是格林、安徒生,总是《灰姑娘》、《海的女儿》。其实,儿童文学世界里,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淘气包艾米尔》,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凯斯特纳的《埃米尔擒贼记》、《两个小洛特》,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曹文轩的《草房子》等都是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正如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所说,“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草房子》,就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内在魅力。小说描写了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难忘的六年生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故事,讲述了陪伴着桑桑长大的纯净、尊严、坎坷、守望和失落。其中被称为“秃鹤”的陆鹤充满困惑、委屈、痛苦与快乐的成长之路,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曹文轩以悲悯的情怀“将人物打亮,将思想打亮,将所有的一切统统打亮”,让人的尊严在懵懂中清晰耀眼起来,让美好的人性在复苏中蓬勃生长起来。因为其中蕴涵着撼动人心的人性和人情,使得故事本身又远远超越了“20世纪60年代”和“油麻地”那样特定的时空,就像小说中的艾草,“笔直地挺立,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