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对2019年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教学素质比赛的思考

2020-09-25 12: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_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

起始于2010年的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于2018年调整为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教学素质比赛,在稳步过渡的基础上,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做了较大力度的微调,旨在传达贯彻中央精神和国家规定,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引领职业学校课堂团队转型变革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高品质发展。

一、比赛方案体现的创新点

2019年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教学素质比赛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新推进、新要求,在广泛咨询教授专家建议、及时了解职业学校诉求、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看法的基础上,落实最新规定、服务转型发展、优化比赛模式,研制并实行了带有创新特征的比赛方案。

1.突出强调立德树人

第一时间贯彻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变革实施细则》的有关推进,强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德育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规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技能培养有机统一”;确切明确“思政课程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最新成果,其他公共基础课程要加强推进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视提高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2.严把教学标准关口

及时落实“推进教学标准在职业学校落地实施的规定”,明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应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制定与推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制定与推进工作的通告》的有关规定修订规范”,并在本校网站公布;进一步确立课程标准、参赛教案、实录视频、实施报告等材料的基本内涵和格式要求。

3.引领教学团队建设

不再接受学生个人报名参与大赛,明确“考察2~4人教学队伍”的综合能力、专业化水准和变革能力,助力打造高水准、结构化学生课堂创新团队。同时,突破校内组队限制,鼓励省内跨校协作、校企结合协作、东西扶贫协作;加强教学一线工作,明确不直接推进课堂教学的队伍成员不高于1人;提出决赛现场合作,引导参赛教学队伍共同准备、分工负责、协同答辩。

4.全面整合赛项要求

对于以往教学设计比赛“重设计轻推进”、课堂教学比赛“有过程少观念”、实训教学大赛“定选题限特色”等不足,首次融合设置为一个“新赛项”,要求参评教学队伍针对某门课程中个别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反思,要求开启决赛现场再完成讲解设计、模拟培训、回答询问,以非常全面、更加真实地综合评判学生的教学素质。

5.限定最少参赛学时

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作品不超过12学时连续、完整的课堂内容,专业课程作品不超过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以摆脱以前一些作品存在的参赛内容“颗粒度”过小,集中“堆砌”技术、资源、方法等问题,引导参赛教学队伍加强课程和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在不同学时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现教学成效。

6.促进教学专题研究

首次强调参赛教学队伍除了要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推行,还要提高理论学习与课堂研究,梳理总结对于参赛作品的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推行成效、反思与优化等方面内容,撰写提交一份教学推行报告,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字数不少于3000字)突出重点和传统,并用图、表等佐证实施过程和成效。

7.调整视频内容要求

一改先前参赛视频也是要求整段时长的做法,原则规定每个参评成员分别录制8~20分钟的课堂实录视频,并且能分别完整、清晰地展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征鲜明、成员教学风格各异的2~5段教学活动实况,目的在于突显多样化课堂教学传统、规避非教学人员搭车参赛。

8.重视比赛临场表现

首次增加大赛讲课环节,除了以前规定的答辩之外,进一步加强现场决赛的教学素质展示。在参评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1学时的课堂内容让教学队伍限时准备,然后先后进行6~8分钟的教学设计讲解、8~10分钟的模拟实际教学(无学生),以进一步多维度考察参赛教学队伍的教学基本功、临场表现力,引导学生重回常态、回归课堂。

二、评审规定呼应的细则点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变革实施细则》决策推进,教育部等部门连续颁布了推进“双高”计划、1+X证书体系试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新政,为此,2019年教学素养比赛修订了评分指标、完善了测评方法。

(一)评价指标、评价要素内容分解

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_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

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共有五项,分别是目标与学情、内容与思路、实施与效益、教学能力、特色创新,并根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不同规定,分别列举20条评价要素,梳理出71个不同的观察点。

1.目标与学情

目标与学情是第1项评价指标,有3条评价要素、11个观察点。

2.内容与策略

内容与思路是第2项评价指标,有4条评价要素、16个共性观察点、1个不同种类课程的个性观察点见。

3.实施与成效

实施与成效是第3项评价指标,有5条评价要素、17个观察点。

4.教学素养

教学能力是第4项评价指标,在网络初评时有3条评判要素、13个观察点,现场决赛时有1条评价要素、3个观察点。

5.特色创新

特色创新是第5项评价指标,有4条评价要素、10个观察点。

(二)参赛材料、现场决赛要求梳理

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比如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网络评选主要对于提交的实际使用的教案、2~5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并且参赛作品所根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和课程标准共5份参赛材料进行评审;现场决赛除了要评审上述参赛资料,还要评判教学队伍的3项现场展示:6~8分钟的教学设计讲解、8~10分钟的模拟实际教学、不少于10分钟的答疑环节。结合评分指标要素分析,就5份参赛材料和3项现场展示梳理出8个评审要点。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育方案是职业学校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技能人才培育总体要求,组织举办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完善性文件,是实行专业人才培育和加强品质评价的基本按照。”因此,作为附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留意:格式能否符合有关完善要求;内容是否落实有关专业教学标准;方案是否为学校实际使用的;文稿是否确立参赛课程、教学规定和学期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该准确贯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规定,依据相关标准要求(如,部颁课程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X证书体系内容等),参考职业教育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科学、规范制订;课程标准应该包含课程性质、任务、目标、结构(组件组成和学时安排)、内容简介、实施建议等内容;必须附有实际教学学校的培训计划表(含具体时序)。作为附件的课程标准还必须留意:是否清晰反映参赛内容以及安排,参赛内容是否连续、完整,是否满足参赛学时的最低规定(公共课不超过12学时,专业不超过16学时、专业二组实训教学不超过6学时)。

3.参赛教案

参赛教案应当包含培训信息、任务目标、学情预测、活动安排、主要内容、考核评价、课后反思等课堂要素,整体要求设计合理、重点突显、规范完整、详略得当。作为主要参赛材料须关注下列细节:一是教案的授课时间与人才培育方案、课程标准的安排是否一致,任务目标与课程标准是否贴合;二是教案的课堂内容是否准确、是否支撑目标谋求,策略选择是否合理,是否对于学生实际;三是若干课次教案之间是否关联、衔接、有梯度;四是教案中观念、内容、方法、技术、资源、环境、评价、反思等是否准确、可行、有新意、有特征;五是2~5段教学实录视频、现场决赛模拟实际教学片段的内容与安排是否确立表现。

4.课堂实录视频

2~5段课堂实录视频首先要符合视频时长、文件大小、技术参数等完善要求,其次要满足“原则上每个成员出镜”“专业课程二组不少于2段实训教学实况”的要求,作为主要参赛材料更应该关注:课堂实录视频内容是否相对独立完整、是否与教案中安排的环节相对应;能否表现学习者为中心、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否体现出学生的良好教态、是否各有看点特色;能否使用成本廉价、脱离实际的录制方式、是否存在显著后期剪辑等。

5.教学实施报告

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_信息化大赛教案格式

教学推行报告实际是基于实践的课堂思考与学术总结,因此,作为主要参赛材料必须关注:是否主要对于参赛内容进行总结,特别是参赛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描述清晰;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特别是组件化模式能否创新探索;是否对整体目标与学情进行探讨,特别是设计思路和组织策略是否凝练概括;能否对推进过程和成效进行表述,特别是照片、数据、案例并且教案内容、实录视频是否客观记载、真实体现、有效佐证;能否对未来的优化与提升进行探讨,是否结合党和国家最新大政方针、1+X证书体系试点和扩招生源分类教学管理等最新改革措施、人工智能和“5G+”等最新信息科技进行深刻反省。还要注意整篇文章是否有理有据、有详有略、结构清晰、语言精练。

6.决赛现场讲解教学设计

决赛现场讲解的教学设计确立是在参评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1学时的课堂内容,应当非常关注“1个学时”的内容安排、策略选择、实施过程能否源于提交的2课时或者4课时教案;课堂成效是否有截图、视频等加以例证;接出来的模拟实际教学内容是否有所表现,整个讲解过程是否严谨流畅、精炼精彩,体现出良好的教学功底和理论水准。

7.决赛现场模拟实际教学

决赛现场模拟实际教学明确表明是“无学生”,因此不能用参赛同伴或在场观众“假扮”学生,应该是对于抽定内容中的个别内容进行“真实”的讲授、示范、总结,“听课者”应该是自己授课教室的同事。要注意模拟教学的任务内容、策略手段和课堂情境等是否源于教案,是否依照教案中的环节安排;模拟教学的语言、动作、姿态等是否有现场感,是否精准理解无学生的学习情境;模拟教学的课堂PPT、示范操作、现场板书等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充分展现学生的教学基本功。

8.决赛现场答辩

大赛现场答辩要求教学队伍针对评委提出的难题,逐一提问并探讨个人看法。首先要注意:教学团队在答辩时能否正确理解问题、准确回应询问;再者要关注:回答疑问是否有探讨、有层次、有阐述,时间分配是否紧凑、均衡、合理,成员之间能否分主次、有分工、能协同。

另外,还必须注意所有文档、视频材料是否泄露地区、院校信息等细节。

(三)参赛作品、现场展示常见问题

1.教案重形式轻内容

虽然方案规定“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但是不少参赛教案与课堂常态并不相符,主要问题有:一是停留在设计模式、教法学法、教学步骤等内容的学术探讨,缺少教学内容、活动安排、考核题目等内容的落地呼应;二是学情预测相当乏味,聚焦本次教学的详细对象、具体内容、具体问题探讨不到位;三是教学反思避重就轻,不能客观正视、深入思考本次教学的真实问题。

2.连续内容缺失梯度

2019年教学素养比赛的课堂内容不超过12学时(或16学时),因此,多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连续关联的,而实际的参赛材料中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学情预测、教学目标、方法设计重复内容过多,看不出前后教学之间的递进关系;二是在教学实施报告中没有体现清楚参赛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经常教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课堂教学存在虚假

根据比赛规定,提交2~5段课堂实录视频应当是教学活动实况,但浏览多个参赛视频,不难发现一些“虚假”场景:一是教学行为摆拍痕迹过重,授课过程更加顺畅、师生配合过于默契;二是授课场所环境布置高档,有的周围设施不是教学所需,有的并且将录制场所移至专业影棚;三是教师人数不符班级建制,有的画面镜头里的学生只有12~16人,与实际学生数不符。这种“为赛而赛”的做法应该避免。

4.片段视频压缩拼接

根据比赛规定,教学队伍必须依照教学设计推进课堂教学,并同步进行课堂教学实录,8~20分钟课堂教学需要是某一个(或若干个)相对独立完整教学环节的连续教学实况,不应是一节课或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的压缩浓缩,也不是“跳过”(以及“快进”)实际的教学过程,更不是多个教学片段精彩之处的拼接。另外,短时间的片段教学大跨度地转移教学场所只是不切实际的。

5.实施报告定位不准

教学实施报告必须在3000字内说知道参赛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模块整体目标和构架、学生学习基础和特征、教学组织策略和环境、教学推行成效和不足之类,特别要对于参赛内容探讨教哪个、怎么教和教得怎样。比赛中有的教学实施报告写出了教学工作小结以及教学心得汇报,有的写成了对于整门课程进行的课堂设计、阐述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

6.教学研究积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