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读书笔记:小学语文导学案的有效使用.doc 3页

2020-09-09 04: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小学数学导学案_小学数学导学案格式_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导学案的有效使用高连娥陕西省神木县第二小学719300;苏建军陕西省神木县西沟小学719300一、导学案的意思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 “导”指的是鼓励、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研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老师的课件,又是教师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教师的有效学习成为课堂设计的详细规定,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二、 导学案编写应遵守下列基本原则1.课时性原则。每个学科新课本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必须教师依据实际的讲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有确立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效益。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详细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是不符合课时性原则的。2.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遵从学生,信任学生小学数学导学案格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员自主发展,学生成为教学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要展现出来。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重在引导学员自学,要做到目标确立,流程清晰,要求详细,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4.问题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构建性的难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教师的探讨精神并且对教材的剖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_小学数学导学案格式_小学数学导学案

5.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思维规律的学习方案。学案要有梯度,能鼓励学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了解教材、理解课本。能推动教师的认知活动不断深入。要使每位学员都学有所得小学数学导学案格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学习的自信心。6.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让教师在缓解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开心,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应过于复杂,要大幅加强,体现阶梯性。三、导学案的编写流程及使用由于我们应对的是小学生,导学案要尽量简单明了。本次编写的导学案采用表格方式,内容有:表头(课题、课型、年级、主备人所在单位、主备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预习内容、 课堂流程(包括课前口算、组内预展、全班分组展示、总结提高、课堂练习)。1.表头。课题即本节课学习题目,课型包括新培训、练习课跟复习课三个类型。年级即导学案适用的年级,由于导学案是集体备课的产物是一个年级通用的总之不必写清班级。其他几项可以按照实际状况填写。2.学习目标。要求做到目标确立又通俗易懂。尽量用一些“能学会、会算、会读”等词语,孩子自己也可按照目标反馈自己那里学得好,达到了目标。

小学数学导学案_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_小学数学导学案格式

少用“理解、掌握”等语句,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把握程度及离目标有多远。3.预习内容。编写导学案预习内容时要切记的五个原则:探究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那么如何设计预习的难题呢?(1)问题应可启发学生认知;(2)问题不宜太多,太碎;(3)问题要鼓励教师阅读、探究并探讨;(4)问题的表述语要引起教师积极探讨,积极参加。4.课堂流程。这一环节主要包含课前口算、组内预展、分组展示、总结提高、课堂练习。 (1)课前口算。课前口算题的设计应尽量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联系,口算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出在小黑板上,上课前5分钟完成。(2)组内预展。本环节是在完成预习题后重点是学员在组内由小组长组织本组老师交流预习内容,先在本组内解疑释难,达成小组共识。(3)分组展示。 本环节重点是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内容,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4)总结提高。本环节是学员自己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形式要多样可以说、可以画,由学生来总结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疑难点等等。本环节主要起到及时总结得失,弥补知识缺漏的作用。(5)课堂练习。四、学生习惯的养成1.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

小学数学导学案_小学数学导学案格式_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建立新教学的根基,新课堂和特色教学的异样之处有很多,从形式上看,新教学学生桌椅的摆设就别具一格,它从特色教学中学生两人一桌变成了六个人一组。当然,把几个座位拼在一起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只是是建立了这种的“小组”,那么我们的课堂也没法是估计新课堂。其实,要想真正把学习小组建设好,更多的工作在于把桌子摆在一起之后。(1)要把小组长培养成学习小组的领头雁。小组长是学习小组中预习任务的分配者、课堂展示的组织者,甚至可以说是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学习效果的测评者。(2)要培养对子之间合作研究的良好习惯跟技巧。对子之间应勇于研讨、善于沟通,要尽快把自己对难题的理解、体会与对子交流,在互相讨论中超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目的。当见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时,这种争论与交流就尤为必要了,就像我们一个人不能搬走面前这个一百多斤的砖头时,两个人或许就容易了许多。甚至当两个人仍不能搬动它时,我们还可以请三个、四个或更多的人来麻烦,因为小组中其他的对子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资源。(3)要使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展现进行深刻的点评与补充。我们所说的学生的互相点评实际上是“群学”的过程。经过了“独学”和“对学”,学生对难题的理解跟掌握必须非常深刻,要想在这个过程中使认知有所提升,让常识丰满、立体,学生的点评就要具备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