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题的不同解法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短文改错题特点分析
作者:陆嘉琦
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9.01.018
摘要: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笔试中的审读题、编辑加工题和校对题,题目的表面形式相同,实际上各有差别。文章结合出版工作实践跟考试环境特征,分别表明这三种题型的考核要求、主要考点和答题方式,并举近年考试真题实例具体探讨。
关键词: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笔试;审稿题;编辑加工题;校对题;特点分析
历年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笔试总设有审稿题、编辑加工题跟校对题。这三种题型的表面形式十分相同,都是给出一篇短文,要求考生直接在答题卡上对短文作标注来解答。从考试实际状况来看,总是有个别考生不顾答题引导语的提醒,对这三种题型一概用同样方式解答,结果得分通常更低。实际上,三种题型虽然表面形式相同,考核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仍分别与出版物生产实践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对应而各不相同。
本文拟结合中级考试的相关考题,对上述三种题型的特征进行预测,说明答题技巧所在。
一、审稿题的特点
审稿是出版单位收到稿件后第一步需做的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以及对能接受出版但必须更改的稿件提出设置规定和建议”[1]42,其目的是对将来出版物的内容品质进行把关,防止有害或低劣的作品作为出版物流向社会。
(一)审稿题的考核要求
审稿时应对内容质量进行把关,那么,涉及的常识内容需要是审稿者应该了解的。否则,“把关”就无从谈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笔试的统考,分别从事不同专业领域的出版物生产工作,各有各的专业知识背景。如果考试的内容倾向部分考生的专业特长,对其它考生来说就有失公平。因此,审稿题设在“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科目,涉及的知识点都在出版专业范围内,而这方面的知识是所有从事出版工作的职员都必须了解的,可谓不偏不倚。这样,审稿题就又测试了考生对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核了人们明察差错、对稿件内容进行把关的专业技能。
在出版工作实践中,审稿者首先应勇于发现稿件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详细状况进行处理:如果按照自己的常识积累或者查阅有关资料后有能力改正的,就要说明正确的内容必须是何种,再提请作者确认;如果因为遭到种种客观上的限制(如专业知识不足、具体事实情况不明等),对其中个别问题无法更改,也可以只强调问题请作者处理。
考试中对审稿题的解答,也是首先应看到问题,但是之后需要对难题予以指正。考生即使不能指正错误,就被视为不懂得相应的出版专业知识,不能得分。所以,有些考生解答审稿题时只是停留在强调问题的层面上,标明“这里有错”“这种表述有误”等,却没有进一步表明正确的内容必须是哪个,就造成失分。
审稿题的详细内容近年来稍有差异。2016年之前的“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卷设有两道审稿题,其中一道主要考核出版概论方面的常识,一道主要考核出版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但从2016年起,该科目考卷中只有一道审稿题,主要考核出版概论(涵盖高级的“出版、出版物与出版工作”“出版业”)方面的常识,偶尔涉及编辑概论、出版史、出版行政管理、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物市场跟著作权等方面的知识。
(二)审稿题的考点
审稿时应注重从宏观上掌握稿件的内容品质,而对语言文字跟格式方面的某些弊端一般不必一一详细处理(这是编辑加工的任务),仅在这类问题过多时,在总体上向作者强调意见,请其处理。据此,审稿题主要修改出版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错误,以考核判别、纠正内容出错的素养,而不修改语言文字以及格式方面的错误。
这里选择中级考题中得分率偏低的若干考点为例略加说明(所引题目内容中标有下划线的句子即为错误所在之处)。
【例1】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上海的英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实际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英文杂志,辅导丛书《出版专业基础中级》[2](简称《中级基础》)第2页有介绍。另外,从题目中的“使用‘出版’这个词”一语,也能判断出该期刊不会是英文版的。
【例2】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该法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
《大清印刷物专律》虽然使用了“出版”一词,但是并没有给它做出定义,给“出版”作出细化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级基础》第3页对此有说明。
【例3】对此,我们又应提到这种创作活动带有更强的社会化特征,也应提到这种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给予鼓励跟规范。
任何新作的创作都是自然人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涉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化活动。即使是多人合作创作新作,也是仅仅在探讨时也许涉及若干自然人,而准确创作却由个人进行。所以,创作活动带有个体化特征,而不是社会化特征。具有社会化特征的是传播活动,因为作品即使传播,就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妨碍。《中级基础》第4页对此有相关的讲述。
【例4】出版物的物质制造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它物质产品的制造过程有着本质差别。
出版物的物质制造,无论是图书的彩印装订,还是磁带复制、光盘刻压,或者把作品内容下载复制到客户终端设备上,都是以物质材料为劳动对象船上医护光盘显示试卷格式错误,通过对物质材料施加影响、进行加工,使之作为产品。工农业产品等其它物质产品,也都是通过对物质材料施加影响、进行加工而产生的。所以,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基础初级》[3](简称《初级基础》)第10页指出,出版物的物质制造过程“与其它物质产品的制造过程基本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以上各例,都属于“表述不恰当”。这类错误在审稿题中是主要的,数量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审稿题中有时还会修改“遗漏关键技巧”的出错。例如:
【例5】出版单位应多出优秀出版物,……努力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国的出版宗旨仍然指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求在这一前提下推动两个效益的统一,亦即经济效益应该服从社会效益。《中级基础》第20—21页对此有表明。题中的说法则恰恰遗漏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可能会产生“首先确保经济效益,然后再考量社会效益”的欺骗作用,所以是错误的。
从上举各例可以看出,审稿题中修改的种种错误,利用辅导教材(包括初级教材)讲述的内容都是可以判断的。
(三)审稿题的解答方式
考生解答审稿题时宜采取的方法是:第一,通读试卷上的全文,基本认识短文的主题内容,阅读过程中对初步怀疑有错的地方做好标记。第二,逐字逐句精读答题卡上的内容,根据短文的主题并结合试卷上所做标记,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个段落上,运用课本中讲述的出版专业知识判断其所表达的常识内容是否恰当、全面、到位,发现确实有错之处,用色笔按操作规范在答题卡上版心外的空白处标注意见,但不要直接对段落作更改。第三,再次通读短文,复核所标意见是否恰当、到位,检查能否遗漏错误,但不需检查文字或格式情况。
二、编辑加工题的特点
编辑加工的目的是让稿件“在内容跟形式两个方面都符合出版标准,所以重点是应从微观上详细检查原稿,对其加以匡正、修饰和润色,使其内容更完善,材料更精确,逻辑更严格,体例很严苛,语言文字最通达、规范”[4]114。编辑加工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对出版物的品质具有重大影响,甚至是关键性的制约。有鉴于此,中级考试的“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试卷中都设有编辑加工题。
(一)编辑加工题的考核要求
在出版工作实践中,编辑加工的任务主要包含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以及填写引文、查对资料、校订译文、推敲标题,撰写和规范辅文等工作[1]58-61。其中,润饰提高的目的是让当时无错的语言表达非常完美。然而船上医护光盘显示试卷格式错误,语言表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是无止境的,也无法有一致公认的标准,而考题的答案应该有相对统一的公认标准。所以,编辑加工题通常对润饰提高的素质不进行考核。至于核对引文、查对资料、校订译文等工作,都必须借助本稿件之外的文献资料,这在考试环境下是能够做到的。推敲标题的工作,则通常因所帮文章篇幅过小跟唯一性不强,也无法列为考核内容。因此,编辑加工题主要考核消灭差错、规范统一的素养。当然,操作规范也在考核范围内。
与审稿题的解答不同,解答编辑加工题时需要对存在错误的语句直接进行更改,使之内容正确,逻辑合理,文字叙述通顺、规范,而不仅仅停留在指明问题所在。
此外,在出版工作实践中,编辑加工的工作对象是作者手稿,而版式是插图审定发稿后才由排版单位根据整体设计方案统一制作产生的。不论手稿的版式如何,排版时通常都应再次审核处理,不会影响到正式出版物的版式。所以,编辑加工题不要求对排版格式进行审核和加工处理。这只是编辑加工题与校对题的最大区别。
(二)编辑加工题的考点
编辑加工题中修改的题型是多方面的,大致上可以分成改正知识内容错误、改正逻辑错误和纠正语言文字错误三类。不过,这仅是大致划分,就某个确切考点来看,往往是有交叉的,即从不同角度着眼,可以划归不同的类别。
1. 改正知识内容错误
编辑加工题中修改的常识内容出错,按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科目的编辑加工题的课文知识内容在出版专业范围内,是培训教材中讲述过的,只不过主要为编辑概论、出版史方面的常识,偶尔涉及出版概论、出版行政管理等常识。“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科目的编辑加工题,内容大概与大众报纸上的文章类似,主题通常是普及方面的,而考点仅限于常识性差错。
试选择中级考题中较难的若干例子稍作分析。
【例6】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出版工作的规模、特点所决定的。
出版工作为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而产品的精神文化内容品质应经编辑工作把关。所以,编辑工作之所以变成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由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与出版单位的体量大小无关。因此,题中的“规模”应改“性质”。《中级基础》第77页对此有说明。
【例7】作者创作的佳作,只有经过编辑人员的选用、加工,才能进入精神制造过程,转化变成出版物。
出版物的制造有两个过程,其中的精神制造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出版专业科技人员对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选取、加工。作品审定发稿之后进行的排版制作、批量复制等工作,都不涉及到精神文化内容,属于物质制造过程。所以,题目中的“精神制造”应改成“物质制造”。《初级基础》第5—7页对此有表明。
【例8】白鳍豚……有肺,靠一个朝天的鼻子在水里呼吸。
哺乳动物的呼吸器官肺是不能吸进水的,不然还会窒息。因此,白鳍豚应该是在水面上靠朝天的鼻子呼吸空气。题目中的“在水里呼吸”应改成“在水面呼吸”。
2. 改正逻辑错误
编辑加工题中设定的逻辑错误主要是句子顺序错乱、主题前后不契合、自相矛盾等方面。
【例9】可见,编辑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是借助出版工作来推动的。
编辑工作包括于出版工作中,是它的下位概念。表述时用上位概念,可以同时也包含其下位概念,反之则不可。所以,题中的表述颠倒了上下位概念,应该把“编辑工作”与“出版工作”的位置对调。
【例10】鱼类有腮,可以在水底呼吸。白鳍豚没有腮,有肺,……白鳍豚的体温是恒定的,而鱼没有恒定的温度……鱼的脑子比较小,白鳍豚的脑容量却……
指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应该用“鳃”,题中两处都误作“腮”。这是别字,属于语言文字类错误。从逻辑上来看,提到呼吸器官、脑子时,都是先讲鱼类、后说白鳍豚,而非常体温时仍白鳍豚在先、鱼类在后。这就有违逻辑规律了。所以,应该把“白鳍豚的体温是恒定的”与“鱼没有恒定的体温”对调位置。
【例11】有人会脱口而出:“好大一条鱼啊!”然而这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白鳍豚。……
白鳍豚的体温是恒定的,……
鱼的脑子比较小,……
白鳍豚的确很大,……它也是幼鱼、背鳍跟臀鳍,乍一看,确实像条大鱼。但是认真分析,就会看到它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差别。
第一段中先说白鳍豚“好大”,然后说“这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第二、第三、第四段都是讲鱼类与白鳍豚的确切区别,而到第五段,却既先讲白鳍豚的“大”,然后又说“它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差别”。叙述有违逻辑规律。所以,应该把第五段“白鳍豚的确很大,……本质的差别”调整到后面,作为第二段。这样,先介绍白鳍豚的大小与形状,再总提有差别,然后分段逐项具体表明有什么差别,各段的主题内容便可与第一段中的表述相呼应,逻辑上就顺当了。
你永远是我们的浪漫功夫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