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体育教师考试干货名词解释(二)

2022-05-04 21:4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1.阈值: 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2.最大吸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运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3.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称心力贮备。

4.时间肺活量:运动性疲劳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算第1、2、3秒的呼出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成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5.肺活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6.搏出量: 搏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搏出量

7.时值: 时值是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8.动作电位: 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膜电位迅速而短暂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9.氮平衡: 人体蛋白质的代谢状况与组织的生理活动相适应,即摄入氮等于排出氮.

10.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1.氧热价: 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间歇训练法:反复多次进行同一动作练习,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能使机体基本恢复的练习方法。

12.体适能: 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3.运动性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 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⑸室外活动组织。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案表格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

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70 .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体育教案表格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76. 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 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 15—20升。

77.无氧阈: 机体代谢从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转换的临界点。

78.最大吸氧量: 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