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2014广安市骨干教师远程培训

2019-05-18 14:1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_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_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习课标、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并且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课标、渗透课标、实现课标。

本节内容对应的新课标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我们知道,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理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地理必修1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节讲述了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从这节开始,教材将眼光从宇宙转移到了地球,并且用两节的篇幅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其实,地球的运动非常复杂,除了自转和公转外,还有许多运动形式。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出发,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其他运动形式没有涉及,这体现了新课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则侧重介绍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许多运动的合成,自转和公转结合起来分析比较合理。但是,这样的编排会导致难点相对集中,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而将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分开来讲,则可以有效地分散这些难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心,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教材就是将自转和公转分开来讲的。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_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_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于课本或教师教学用书等。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的基础上,在内容取舍、组织等方面进行灵活的处理。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2.知识网络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曹岳老师的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水滴》,在科学严谨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了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特性,也对探索生活中发生的奇妙现象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演示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_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_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

1)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本节的难点是:

1)理解晨昏线的特征。

2)学会时间计算,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5.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_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_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6.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等。

三、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难点突破:全球大气环流(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地理纵横)三个假设:1.假设地球不自转(不考虑地转偏向力)2.假设地球不公转(不考虑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移动)3...查看全文>>。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满意答案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上一切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偏向的一种力.这种水平运动的偏向力,最早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加以研究和确定的,故又称科里奥利力 由物 ...。这是因为,昼夜更替不只与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关,还跟地球绕着太阳的公转速度有关——前者可以看成一个相当精确的时钟,后者却因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变化而在持续发生着改变。4.地球自转能够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异,不会产生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选择c。

设置良好的情境是一节课首先吸引学生的地方。教材选用了一幅“台风卫星影像”图来设置情境。这当然很好,在教学中还可以用今年夏天影响很大的“麦莎”的卫星影像。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但是,我以为这样学生参与不够。因此,我想,课前要求学生做一个实验:将厨房的洗手池里放满水,然后拔掉塞子,观察水流动的方向。上课时先统计实验结果,然后再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地球的自转”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转动地球仪,并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等。这里教师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告诉学生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探讨,独立地得出结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产生昼夜交替”部分,教师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共同完成本部分的学习。首先观察地球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上面立一根牙签,用橡皮泥粘住。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明暗关系。然后转动地球仪,使牙签处被手电筒照亮,继续观察明暗关系。接着找到明暗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观察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及移动方向。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最后完成一个小练习。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部分,可以先做这么一个实验:在胶水中加入少量墨水,并搅拌均匀。将少量搅拌好的混合物倒在地球仪表面,使其在地球仪表面自然流动,流动一段后,沿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约十几秒后再观察混合物流动的路线。要求学生对此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进而读图,找出规律,验证规律,并能以此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作业_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_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利用实物或课件等媒体展示,观察利用实物或课件等媒体展示的事实、现象、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再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观察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对比现象 播 放 视频 播 放 视频 录像:定向爆破 多媒体展示:铝热反应装置 教师演示铝热反应,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铝与三氧化二铁剧烈反应,发出强光,生成红色熔融物,冷却后为黑色固体 该实验操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并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演示,不宜学生分组实验。

“产生时差”部分,时间计算的关键在于:第一,理解清楚一些时间的概念,如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等;第二,时差如何确定;第三,是“加时差”还是“减时差”(知西求东用“加”)。时间计算还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一般尽量避免跨过日界线。学习日界线要明确180°经线以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但它们仅次于同一个时区,所以时刻相同而日期相差一天。

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读图1-2-4,思考: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和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和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拔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时间一致。然后在图中找出国际日期变更线,想一想地球上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迟,为什么?分析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

四、心得体会

1.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标强调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发展,切实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先讲后练的传统学习模式转变为先学后导的新学习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化教法为学法,培养学习兴趣,训练学习方法,形成地理能力,强化地理意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2.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

课程资源是本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崭新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我们理应积极投身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中。例如,选取课程资源成功利用的案例,进而找出其一般规律,形成特定的利用风格。再如,积极参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进而实现校内共享、校际共享乃至城际共享。

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遴选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既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