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浅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2019-05-14 06:1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_我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

这说明当时 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解析】d 明朝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北方到南方卖棉花 原料 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 手工业品 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一)北方战乱的频繁黄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化的一片沃土,也是农业生产的一片沃土,更是经济和战略地形的一个重要环境。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

最早提及吴地产盐,当首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重要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浙江南则越……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亦江东一都会也。它地居江湖之会,“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史记货殖列传》),北联中原通衢,南凭长江天险,历来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城市之一。淮盐首见史籍的是汉昭帝时桓宽的《盐铁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彭城(徐州)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地也……东有海盐之饶”。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_我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 2[3] 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 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 人口大量南迁。 大批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先进技巧的农民、 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南下, 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技术和文化知识, 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除粮食作物之外, 南方水果种植也有明显发展。 左思《吴都赋》 写道: “其果则丹橘余甘, 荔枝之林, 槟榔无柯, 椰叶无阴。 龙眼橄榄, 探榴御霜。 结根比景之阴, 列挺衡山之阳。 ” 3[3] 南北朝时, 南方的茶叶生产已具规模, 饮茶成为江南人的嗜好。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东晋南朝的手工业也迅速发展。 4[4]但此时总的说来, 南方的丝织业还比不上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东汉末年, 中原地区军阀混战, 政权更迭频繁, 而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安定。 因此,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仅公元 213 年一次, 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就有十万户之众。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_我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

同时北方人民还和南方人民共同劳动开发,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当时 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解析】d 明朝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北方到南方卖棉花 原料 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 手工业品 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到唐代,以邢窑、巩义窑为代表的北方名窑对南方传统的青瓷生产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晚唐长沙窑名噪一时的彩绘青瓷(图七)、白釉绿彩瓷(图八)是南北制瓷技术交融的产物,长江流域五代白瓷以及青白瓷的兴起也都可视为北方白瓷的变体。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_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

多位受访的基层水利干部和技术人员反映,现在掌握农田水利建设相关项目或资金的部门就有水利、农业、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烟草、发改委、国土等8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抓了项目和资金,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陈庄镇位于范县东南约12公里处,与山东鄄城隔河相望,属黄河滩区和背河洼地,具有丰富的水利条件,总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滩区耕地8000亩,背河洼地3.8万亩,是一个以引黄灌溉为主的农业镇,素有“豫北小江南”之称,陈庄万亩荷花生态园是黄河以北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农业投资计划: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典范、树立标杆,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水利、农村扶贫等方面的项目投资,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投资2290万元,水利计划投资8417万元,林业计划投资2.56亿元,国土整理计划投资1.93亿元,农村扶贫计划投资2亿元。

据沈括《梦溪笔谈》 载, 其中江南东路是 999100 万, 江南西路 1208900 万, 两浙路 1500000 万, 合计 370 万石, 占总数 61. 67 %。 所以, 时有“苏湖熟, 天下足” 之谚。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生产, 已超过北方。 北宋的纺织业, 南方同样超过北方。 宋代的造船业, 更是南方发达于北方。 北宋的制瓷业, 北方仍然是相当发达的。 两宋五大名窑即有四窑在北方如定窑在定州, 钧窑在钧州, 官窑在汴凉, 汝窑在汝州。 但是, 南方制瓷业已赶上北方。 江西景德镇是全国产瓷中心, 北宋政府在此建立了官窑。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南方商业的繁荣。 北宋时, 全国最大都会是汴凉。 但是, 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 , 金兵围攻加上北宋败军劫抢, 汴凉“二百年积蓄, 一旦扫地” , 6[3]遭到严重摧残。 南方却兴起一批繁荣的都会, 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 是全国最大都会, “此城有十二种职业, 各业有一万二千户, 每户至少有二十人, 中有若干户多至二十人 至四十人不等。

” 此外, 苏州、 扬州、 鄂州、 江陵、 长沙、 南昌、 福州等南方城市, 经济也相当繁荣。 南方的广州、 泉州、 明州是两宋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中泉州, 在南宋时, 取得了世界贸易大港的地位。 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南方战祸较少, 相对安定, 许多中原人士流落到江南, 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二是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加实力, 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两宋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为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开始于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 包括今江苏、浙江、 福建、 广东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户,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也最先在这些地区萌芽和发展。显而易见,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不仅展示了经济演变的地理脉络, 是地域经济开发史和北南经济地位消长的主线, 而且直接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对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人有切身的感受, 但并未加以研究。

只是到了现代,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也可以说, 发现经济重心南移史实是现代史学的一大成果。 正是这个问题的发现和深入讨论, 引发出一系列新问题, 从而使经济史研究进一步立体化, 拓展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西汉) 司马迁著. 《史记》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 北京: 中华书局. [2] (西晋) 左思. 《吴都赋》 . 《昭明文选译注》 (第一册) .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年. [3] (唐) 姚思廉撰. 《陈书》 卷五《宣帝纪》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 [4] 施和金编著. 《中国历史地理》 . 南京出版社. 1993 年. [5] (清) 董诰等编, 《全唐文》 卷五百三十四《浙西观察判官厅壁记》 ,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6] (南宋) 洪迈著. 《容斋随笔》 卷九《唐扬州之盛》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7] (南宋) 叶适著. 《叶适集》 第三册《水心别集》 卷 2《军事》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年. [8] (元) 脱脱等撰. 《宋史》 卷四百三十四《叶适传》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