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纬度证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
②地势高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
③天气状况:降水多的地区,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
④白昼长短: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
⑤季节: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
⑥坡向: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
3.时间计算
或中央经线经线展开图
不同日期范围的判断: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180°经线地方时/24时, 新的一天所跨的经度=180°经线的地方时数×15°。
特点:
①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始终平分赤道,并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②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
③晨昏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④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时(0时),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⑤晨昏圈在春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近大远小(离太阳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太阳直射点纬度证明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大气受热过程
形成原理示意图
由于赤道和极地间受热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锋面的判读
,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
7.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注意几个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信风带的迎风坡+暖流经过。
8.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此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主要作用是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②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上的水循环,由蒸发、降水等环节组成,水量最大。
③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降水等,水量最小。
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太阳直射点纬度证明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
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分布规律是岩层年龄越大,其位置越靠下。
②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③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其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如果是海底的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基本不可能从卵变成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