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回国名言 李佩 永远的导师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永怀报国之心的两位伟人致敬!
我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老师,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的导师李佩带的最后一批研究生。
今年恰逢我们毕业30周年。李老师,我们想您。忘不了毕业20年的那次团聚——我们班的十几位同学从世界各地赶来,为您献花,向您汇报……
那天一大早您就从中关村赶到玉泉路,在您创建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部迎接我们。上午,在当年上课的那座熟悉的外语部小楼座谈;中午,在新建的校食堂会餐;下午,您又带着我们参观了校史馆。您兴致勃勃地陪了我们一整天。
和您在一起,我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您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只要和您在一起,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就会找到生命的意义——而这三点正是一个机构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法宝。
昨天是郭永怀先生的生日。[来自]您一生谦虚谨慎,30多年来,我只听您提到过一次丈夫郭永怀,而那还是在谈及钱学森时顺便带出来的。但这一次足矣,2014年清明节前夕,《北京日报》刊登了我写的纪念郭先生的文章《未曾谋面的老师》。是您带我走近郭永怀。
您是一面旗帜,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钱学森回国名言
当光明从我眼前消失,在我人生最茫然、最无助时,是您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想到了您为了建设新中国,举家回国——郭先生成为力学所第一任常务副所长,为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殚精竭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郭芹姐姐,您唯一的女儿,也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一家三口,只留下您一个人。可您还在教学,大雪天还在义务给博士生补课。
我研究生一毕业,您就带我去北大“芍园”参加CUSPEA阅卷工作,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生选拔人才。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导师的崇高信念和人格风范给我温暖,给我力量,我别无选择,只有面对现实,选择坚强,从头再来。
是您激励着我勇往直前,走出黑暗,走进光明,走向世界。2001年,我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建校三百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十年后,又成为获得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校友成就奖”的中国大陆第一人;2008年,由中国政府提名,我成功竞选首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并连选连任,成为该委员会唯一的一位连续四年担任副主席的专家;2012年9月在联合国,我顶住了陈光诚等“人权卫士"带来的巨大国际压力,让我国首次履约成功,圆满完成了我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针对中国的联合国全球网络直播。
您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您既是我们的导师,也是系主任。我深知,您是在按照英语专业的标准来教我们的公共外语。这就是为什么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英语水平全国第一,并享有“北京第三外国语学院”的美誉。
这里有学校自主命题的“研究生英语水平资格考试”,因为有相当的难度,学生称之为“过关考试”,还有一套自编的《研究生英语阅读》教材,共三册,根据封面不同颜色简称为黄皮书、蓝皮书、白皮书。
我教过您编著的那本黄皮书,思想性极强,颇具前瞻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变质岩专家杨天南博士就曾对我说,迄今为止对他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Paradox of Science”《科学的悖论》就是当年那本黄皮书上的一篇课文。
然而,您的影响力远非如此。我弟弟(1991年考入北大化学系)也曾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英语教材《College English》(大学英语)主编是李佩!
您爱国、爱党、爱岗敬业。您总结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为中国科学院开了自费留学的先河,二是为中关村各所的研究员创办了一个《百家讲坛》。
其实,您的创新何止两件!您以实际行动做到了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