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简述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与衰落 [转载]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悖论

2018-02-08 06: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两河流域文明视频_两河流域的文化_简述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与衰落

今天的全球化遭遇桃战,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老大美国特朗普总统公然祭出“美国优先”大旗,撕毁全球温室气体协议,公开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等等,看起来似乎不惜与阿拉伯世界,甚至与全世界作对;欧洲面临分裂,英国脱欧、法国和德国政局紊乱……在世界东方,中国、印度的崛起同样令欧美惴惴不安……

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欧美西方列强的退缩,这一切乱象的根源,美国的学者亨廷顿归结为:文明的冲突。他认为: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将联合起来,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发生对抗与冲突。

不争论享廷顿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是回味一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冲突的过程、结果、原因,探究内在的历史规律。

有学者将人类最早的文明形态称为亲代文明,把经历历史长河,不同文明冲突融合,嬗变之后形成的新的文明称为子代文明。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亲代文明有五个: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前后形成;北非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前后形成;欧洲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文明及之后延续的迈锡尼文明,因为都在爱琴海区域,又称为爱琴文明,于公元前2600年前后形成;南亚次大陆古印度地区的哈拉巴文明,近一个时期才通过考古发现,这个哈拉巴文明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古印度文明,它己经是哈拉巴文明之后的二代文明;最晚的是华夏文明,我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2200年前后的夏代,不过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是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

人类早期的五大亲代文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在纬度低,自然气候条件好的区域,一般在北回归线与北纬35度之间的狭小区域,以农耕生活为主,以定居的城镇为中心,称为农耕世界。然而,在农耕世界以北,还有更广阔的区域,不适合农耕生产,适合游牧民族生活,称为游牧世界。农耕世界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文明程度高;游牧世界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文明程度低,但军事实力强,在冷兵器时代,马背上的民族有着天然的军事优势。问题出来了,树欲静而风止,农耕世界虽然发展快,文明程度高,却不得清净。因为游牧世界遇到自然灾害,吃不饱穿不暖,就要向富裕的农耕世界侵扰掠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长期处于对峙、冲突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持续了四、五千年,从公元前3500年一直到公元1500年,可以说,人类社会一直处于文明冲突、对立的状态中。

四、五千年中,北方的游牧世界对南方的农耕世界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入侵,每次大规模入侵,基本上都以游牧民族军事上的胜利而告终,游牧民族占领并统治农耕地区,成为地区主人。然而游牧民族落后的游牧文明却被占领区先进的农耕文明同化,农耕文明在遭受侵略和占领过程中,不断吸收、整合、嬗变,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区域不断向北扩展,直至扩展到了全球绝大部分地区。

军事上的征服和文明的反征服、反向同化相伴而生,这种现象,形成成了人类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悖论。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入侵,导致农耕世界发生巨大变化,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分析,称为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时间效应

简述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与衰落_两河流域的文化_两河流域文明视频

时间效应,是说文明形态嬗变的过程。简述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与衰落就像一只蚕,从最初的一个小黑卵,孵化出一只小蚕,然后这条蚕不断地蜕皮,蜕一次皮变化一次形态,由黑变黄、变白,再变得透明,之后吐丝结茧成蛹,最后破茧化蝶,再产卵,完成新生。虽然这条蚕在不停地变,但它还是一条蚕,它的本质的、内核的东西在变化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和传承。人类文明由最初的亲代文明,演变成了子代文明: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

空间效应

空间效应又被形象地称为“酵母效应”。是说看起来弱小和地域狭小的农耕世界,在遭到强悍的游牧民族入侵和征服后,不仅没有被彻底消灭,而且还通过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在长期的文化融合过程中,改造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民族,并且反过来以游牧民族为中介,把之前游牧民族生活过的地区,也纳入到了农耕文明的范围内。就好象一块酵母,被面团包着,久而久之,酵母不断发酵,把整个面团都发酵了,变成了更大的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