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张弛: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2018-02-07 23: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两河流,域文明_两河流域文明影响_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传统中,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划分的节点一般是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这种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学术实践中对学术研究领域的区分,并没有证据显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截然可分的界限。

如果从千年尺度上的社会和文化变化来看,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也不无共同的时代背景,这就是中国以及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文化和社会地缘关系的改变。

这种变化涉及历史的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大者有三:

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的衰落;

二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

三是青铜时代全球化开始形成。

这三个“事件”应当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使得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可以一并作为划时代的历史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的衰落

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的文化核心区域一直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最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了一南一北的稻作和旱作两个农业区,此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子岭文化和崧泽—凌家滩文化时期,出现了像晋陕豫邻境地区那样的中心文化区以及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此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又出现了陶寺早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高度繁荣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不断增长升级并且逐渐向外扩张的趋势。

但在随后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这个核心区域的东南部地区普遍发生了文化和社会衰落的现象。目前资料显示的衰落过程是渐次出现的,最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后出现在豫中以东的河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岱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最为发达的区域在江汉平原的北部和洞庭湖西部,这里从屈家岭文化开始逐渐出现了密集的聚落和大型的城址,其中江汉平原北部地区大洪山南麓的大型城址以及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尤多,每隔10~20 公里就有一处。

洞庭湖西部澧阳平原沿大小河流发现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址192 处,不到5 公里就有一处。但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也就是龙山文化时期,上述地区沿用数百年的大型城址全部废弃,聚落数量急剧减少。

一项围绕石家河遗址进行的全覆盖式调查成果显示,在以石家河为中心15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石家河文化早中期时石家河遗址面积达8 平方公里,在石家河遗址西北的河边以及东南部山脚下还有21 处面积在数万平方米的小遗址,它们之间的距离很多在1 公里以内。

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遗址的面积缩小,只有约100 万平方米,石家河遗址以外的同时期遗址只有1 处。之后的荆南寺文化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数量没有数据,但应当很少,是一个持续衰落的阶段。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最为发达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遗址群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有遗址点200 多处。

中村慎一的研究表明,类似的遗址群还有桐乡—海宁遗址群、临平遗址群、德清遗址群、海盐—平湖遗址群、吴县—昆山遗址群、青浦遗址群和常州遗址群等。

其中临平遗址群距离良渚遗址群只有20 公里。但在接下来龙山文化时期的钱山漾—广富林文化遗址寥寥可数,太湖以东和以南发现的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目前已知有钱山漾、葡萄畈、茅草山、三亩里、仙人山、尖山湾、龙南和广富林共8 处(据丁品在“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暨钱山漾遗址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14 年11 月),广富林文化在上海地区目前仅发现广富林一处遗址,之后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马桥文化仍不见好转。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衰落时期,原来的石家河、良渚文化传统几近消失。特别是长江以北地区,被中原龙山文化和江淮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所占据,长江以南则开始多见岭南和浙闽地区的文化因素,这种情况延续到二里头文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