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地震应急预案 代表委员支招防震减灾:全方位打造灾害应急反应"链"
图为小组讨论现场。岳依桐摄
中新网成都1月26日电(岳依桐 贺劭清)“从2008年至今,四川发生了三次7.0级以上的大地震,其中两次震中都在我的家乡阿坝州。现在遇到小型地震,大家基本能镇静应对,他们掌握了很多防震减灾的知识。”26日,四川省政协委员、活佛卓藏仓·嘉木样格勒永登加措提及民众减灾防灾意识的变化时十分欣慰。
四川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丘陵地带,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又陆续经历了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的考验。如何促进地震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落地、提升应急抗灾能力、完善卫生急救系统,成为四川“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中新网记者采访。岳依桐 摄
十年前,中国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实际情况的地震预警系统。十年后,由四川省人大代表、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研发、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已成功预警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等39次破坏性地震,无一漏报、误报。
九寨沟地震时,该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阿坝州前48秒、抵达成都前71秒成功对外发布预警信息。王暾建议,应加强地震预警信息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地震预警系统对接应急广播体系,扩大广播、电视、手机接入地震预警信息的规模,促进地震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尽快落地。
在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肖剑书看来,虽然近十年来,四川应急抗灾系统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应急安全设施设备参差不齐、群众性现场自救互救装备与技能的缺失、非专业人员大量涌入灾区造成救灾生命通道“肠梗阻”等问题。
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致公党四川省委提出集体提案《建立灾害应急“链”化响应机制推动政、企、民多层级应急救援与自救互救普及工作》,建议打造“综合生存链”,在灾害逃生救援过程中,将灾害预警发布、数据信息接收、紧急避险、自救互救、专业救援的灾害逃生救援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
“我认为应急系统的建设一定要延伸到灾前,让人们形成灾害危机意识,然后在这个意识的基础上建立有序的制度,形成一个社会灾害反应链。莆田地震应急预案莆田地震应急预案”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人社局副局长张钟庆认为,社会保障是应急救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对受灾群众的心灵进行“按摩”。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卫生急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在四川的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设施装配、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都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介绍,九寨沟地震时,四川在30分钟内启动预案,九寨沟附近医院的医护人员于2小时内便到达了现场。
沈骥表示,虽然四川卫生系统已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灾后救援机制,但他希望还能进一步加强空中救护力量的建设,提升救援效率,让四川百姓以及来四川旅游或工作生活的人们都更有安全感。(完)
不交钱就不给你开药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