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

2018-01-21 07: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两河流域中国_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_两河流域是现在的哪里

第六十三回西瞰天山

提到“玛依勒山”知道的人应该并不多,不过提到山地东麓的“克拉玛依”,相信很多人就有印象了。就地缘结构来说,这座因石油而闻名于世的城市,无疑算的上是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地缘中心了。即使没有石油,相信以其地缘位置而言,也会因屯恳而兴起一座城市,以为中国之国拱卫西北边境。只是单从农业开发的角度来看,这片完全背风,山地海拔又更低的山前低地,在淡水的供给上与阿尔泰山南麓、天山北麓相比,是处于劣势的。阿拉山口和斋桑泊盆地东西两端开放式的结构,让准噶尔盆地南、北边缘,都有更多机会,迎接来自大西洋的水气。不过事情总是这样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总是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成就红色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殊荣,让克拉玛依在现阶段的地缘潜力上(主要是经济指标),显得更有优势。这一资源上的优势,为克拉玛依所带来的好处就是,这片戈壁滩在利用完有限的水资源之后,可以从板块之外调水。现在,额尔齐斯河水正在通过“引额济克”工程,为克拉玛依的石油开采作出贡献。

从板块平衡的角度来看,从丰水区调水入贫水区并无不妥,尤其是在这些水资源,会“白白便宜”邻居的情况下(在外交中优先强调“利己原则”并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只不过,如果不是克拉玛依有额外经济潜力的话,额尔齐斯河流域所在的阿尔泰地区,以及拥有政治优势的乌鲁木齐地区,在使用额尔齐斯水上应该会更有优先权(引额济乌工程的实施,要晚于引额济克)。这些从额尔齐斯河调水的工程也为中国整体“南水北调”的水资源平衡结构,创造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北水南调”。算起来,在西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在东亚核心区所掌握的一些固有的地缘规律,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颠覆了。

不管在现实中,需要平衡多少问题,利用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两条外流大河,平衡整个准噶尔盆地边缘的水资源结构都是一种趋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类似的工程仍然会不断的出现。不过在二千多年前,乌孙人显然没有力量和意识来改善自己领地的地缘环境,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势而为,控制那些自己能够控制的牧场。

能够支撑乌孙人在准噶尔盆地西部存在的,除了玛依勒山东麓的山地、山前草场外,一个叫“玛纳斯湖”的湿地的存在,显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与西域的很多湖泊一样,这个体量与艾比湖、赛里木湖同级的湖泊也是一个咸水湖。不过咸水湖本身并不代表无法为人所利用。这类湖泊的存在,最起码表明有河流流入,并在外围形成一片规模不等的湿地。象可以数面受水的依“巴里坤湖”而生的巴里坤草原就是这种情况。

今天的我们如果要去探访玛纳斯湖的话,应该会感到失望了。中上游的农业开发,已经让这个曾经的咸水湖,大部变成了一片白花花的盐池。除非上游河流山洪爆发,否则基本上无水可被。我们之所以关注这样一个曾经存在的湖泊,是因为他的上游湖水,并非来自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而是远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天山。准确点说,就是天山中段麓的“依连哈比尔尕山”。

前面我们还在遗憾,准噶尔盆地西部的风水不好,背对西风带使得它的自然条件,比盆地北麓、南麓要更差(也正因为如此,游牧民族和清帝国在经营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地,地缘重心都在山地腹地的额敏河谷)。现在的话,我们又要感叹天山之水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使之能够冲破戈壁的阻碍,接近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

在乌孙人生活的年代,如果从准噶尔盆地南缘向北移动的话,最起码可以找到两条河流帮助他们渗透到准噶尔盆地西部。其中一条,就是与玛纳斯湖同名的“玛纳斯河”,另一条则是在它东侧的“塔西河”。这两条河流的存在,以及艾比湖流域所处的准噶尔盆地西南角,两面受水的地理结构,使得玛纳斯河——塔西河成为了一条地理分割线。即在这两条河流东部的准噶尔盆地腹地,基本已经完成了沙漠化进程,被称之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河流以东的这片三角形区域,荒漠化程度则归类于荒漠化程度略低的“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