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国面积最大沙漠 王文彪:治沙28年 扶贫10万人

2018-01-18 19: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陆地面积_面积最大的淡水湖_中国面积最大沙漠

中国国土2/3在西部,西部的1/3左右是沙漠,1/3的贫困人口在沙漠,沙漠是贫困的代名词,也是王文彪坚守28年的事业。

沙漠肆虐时的咆哮和狂放,让生命在此地变得渺小和脆弱,自然的残酷悲凉,让生于此长于此的王文彪在千年岁月的无奈和迷茫中,以特有的家国情怀和不可遏制的巨大精神能量,在茫茫沙海中用绿色点燃了生命的光辉。

如今站在库布其沙漠上,不远处生机勃勃的绿洲与严酷的沙漠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彩而豪迈的画卷。

28年,王文彪和他的团队将这幅画卷描绘成了享誉世界的库布其模式。

28年,治理沙漠1.27万平方公里,造就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28年,扶贫10万人,创下了4600多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为100余万人次提供就业机会,让贫穷困苦的沙漠牧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28年,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生态、民生、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

28年,王文彪和他的亿利资源集团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聆听由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等机构向全球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这是对他们在沙漠治理、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行动与巨大贡献的褒扬。如今,库布其治沙模式,已成为继核电和高铁之后,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三张名片。

28年,从库布其沙漠到世界舞台,从造福乡里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他早已圆了儿时“不再贫穷”的梦想,如今,他在为更多的贫困人口去圆安居乐业的“中国梦”。

未来无数个28年,在内蒙古库布其和乌兰布和、河北坝上、新疆南疆、甘肃腾格里等地都会有王文彪精神的传承,他们开启了荒漠“绿时代”,将沙漠腹地变身美丽家园。

不制服沙漠,沙漠就会吃掉我们,

不如放手一搏,干他一场!

王文彪,出生在沙漠边缘的杭锦旗杭锦淖尔村,这个村子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沙漠,一个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

可想而知,漫天尘沙从来都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吃饭时,饭里拌着沙;睡觉时,床上铺着沙;张嘴呼吸时,舌头粘着沙。沙漠曾一度无情阻挡了王文彪踏上旗里重点中学的路程,他只好转上近一点的普通中学,只是,去一趟学校仍要花去他两天的时间。所以少年时代的王文彪内心深处有两个梦想,一是梦想沙漠能变成绿洲,再也看不到沙尘暴;二是梦想沙漠里能出现一条路,让沙漠里面的人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是王文彪不敢跟任何人说出他的梦想,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太“荒唐”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沙漠的“翻脸无情”。然而,也就是这片沙漠,锻造了王文彪坚韧不拔、敢打敢拼的个性。

1988年,从生活中练就坚韧毅力的王文彪走马上任,到库布其沙漠里的杭锦盐场任场长。上任第一天,刚走到大门口,吉普车就撞上大沙堆,抛锚了,前来欢迎的工人变成了推车的人,让年仅28岁的王文彪感到极为尴尬。沙漠给他带来的麻烦远不仅于此:盐场每年亏损500万元,几乎要破产;盐场18平方公里的盐湖被黄沙覆盖,生产设备也被埋了一半。

想保住盐场,只有一条路可走:治沙,种树!人们纷纷质疑:“钱从哪里来?”王文彪说:“盐场每卖一吨盐,就拿出5块钱种树!”在一片质疑与踌躇中,他和林工队一起拿起铁锹,干开了!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种树:柳树死了,就换杨树;背风坡种不活,迎风坡种;今年不行,来年再试。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树活了,盐场活了。一棵棵鲜活的小树苗排成了长长的“护卫队”,盐厂不但恢复了生产,还扭亏为盈,赚了120万元,旗领导和全场员工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质疑与踌躇也变成了信任与干劲。

新问题又来了。这里地处沙漠,每年为绕路增加的运费高达1500多万元,盐场的压力可想而知。王文彪早动过在沙漠里修路的念头,只是艰辛之巨大,任谁都会望而却步。如今有了大家的信任与干劲,他决定把修路提上日程。没有水,大家就用挖土机在低洼处挖个坑,渗出来的水当作饮用水;没地方做饭,就把羊皮袄脱下来,当和面案板,做成的面条被戏称为“羊汤面”。更糟糕的是,刚刚修好的一段路,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埋得无影无踪。伙伴们打起了退堂鼓。王文彪说:“不制服沙漠,沙漠就会吃掉我们。被沙漠吃掉是死,与沙漠抗争也是死。既然怎么都是死,还不如放手一搏,干他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