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2021-05-20 05: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好的教案可以造就出诸多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物理课堂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逐渐的走入预设的课堂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常常得力于一个生动的教案 ,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本都有一种新鲜的觉得,都怀着新的兴趣跟期望。下面小编给你们带给关于高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诗歌的知识,反复诵读,理解阐发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观念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戏剧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学中美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情感。

2.体会诗中隐含的真切感悟。

教学难点:

1. 鉴赏文学表达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文语言糅合、意味悠远的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你们欣赏几幅山的场景

一、导语设计(1)

山针对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远眺,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里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这么一群勤劳纯朴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它们就怀有最美好的梦,便是对山那里世界的向往,让大海秀美的脸庞和自由洒脱的豪迈照亮眼睛跟生命,便作为它们生活中不断的追寻。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探访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将要从高中进入了学校,这个之后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他们都有着新的期许和期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女孩,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形成的一 种新的诗体。是与电影、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风格。偏重于叙事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体现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观念感情,富于想像;语言糅合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美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课堂工作。出版的译著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偏远山村来到学校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曾经对一生的感慨。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义)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几( )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方式,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最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什么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他们找回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表格式_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_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使人听明白。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留意的地方,如音节,词意和短语停顿。然后由教师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可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梦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一生的感受。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个别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 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 第二节写 我长大之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问题 第二节写我的体会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父亲的对话 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视角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仰,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年,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去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哪个样子?请描述起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哪个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社戏

一、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湘才。浙江宁波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哲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父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鱼放牛的山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必须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长期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着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围绕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女儿

的幸福友情,歌颂农民子女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跟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湖边不远,极偏远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鱼,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语句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马上(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跟快乐、迫切的心态。(2)中的至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也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态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非常传神。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_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_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表格式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写的词句,试赏析。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并体现理由。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成为原因时,可鼓励学生探讨怎样对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需要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体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可爱。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朗读短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这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哪些特性?这些景物描写对体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感官(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夜色、淡红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唯美,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高地烘托了我急切看到社戏的急迫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情感。

3.戏并不好看,豆也更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仍说道:真的,一直到目前,我简直再没有吃到哪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哪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奶奶孩子那样细腻、善良、真挚的情感跟她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素质。再加上特有的乡村美景,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睦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市早已看到过。在日后的一生路上也极少看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三、达标检测: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认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意义,领会全诗所体现的一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育为推动理想而执著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意义。

3、领会全诗所体现的一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丽而神奇的“梦想”,对将来,都有热烈的期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小孩,他们既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看法,给我们既会带给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寻找山外那美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教师朗读短文,在诵读中感受重点段落意义

1 范读课本,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同学朗读的节奏、停顿及含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今天接触合作讨论的方法,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应以引导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需要鼓励深入探讨。

3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短文。

[教师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表格式_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_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

先给词语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教师更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员理解诗句涵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使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教师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意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含义?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既是体现哪些?

◆我的“幻想”指哪个?“零分”又指哪个?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哪个?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哪个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哪个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种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探讨,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恰当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能指导学员结合“山”与“海”的涵义,也从象征含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给予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抒发的口吻。然后讨论重点段落所表达的真切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哪个呢?”这两句话说出了小时候的“我”有哪些特点?

◆“——在山的这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沮丧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既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灵魂……”

◆“你终会攀上这种一座山顶/而在这座湖的这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应留意引导、点拨,以激发学生认知。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情感地朗读短文,引导师生理解全诗所诉说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继续探讨“山”与“海”的深刻象征含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探讨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感受,深刻体会诗文所抒发的一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探讨,谈谈自己为了推动一个目标消除困难的历程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