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质疑以疑促疑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
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
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小金立义张佩贤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难题进行构建到欲通已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即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需要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教师养成课前自读课本,画出不懂的疑问,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教师逐渐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认知 初读质疑
教师成为师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遵从她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它们的学习潜能更巧妙地牵引起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员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么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它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让之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鼓励学员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难题还给学生,让人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窘境,让教师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找寻答案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在探讨中找寻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解读(指不拘形式地就困惑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教师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三人小组又表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员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朋友整理其他同事的看法,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对方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知道的能自由回答,有不同意见也能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师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掌握了课本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变化和不同的体会,维护了教师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教学真正作为一个学生认知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方法。在指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可以让学员的主体地位跟学生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逐渐深人,会造成不同的弊端。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放手使学员回答,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役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战车首次冲上战役。德国军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表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缘由在于发明家勤于反思、善于实践的优秀质量。这样的指责,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认知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可将课文和例子融为一体,在事例中体会语言,在例子中理解课本,那么教学时常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员从自己的例子或课前搜集到的例子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厘清抽象教条的剖析,通过详细鲜活的例子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涵义。这样读中悟理,使教师对课本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据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教师准确用词的范本,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句摘录出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常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非常真切地理解文章揭露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源于它们勤于反思、善于实践的质量,应在教学交流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恰当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本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反思、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跟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照片:你明白什么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两者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本,要求读准音节、读通段落。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本,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本再背诵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解读
①学生再背诵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困惑。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难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能作参考:
a.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哪些启发?
这两个问题成为下节课学生探讨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份所占的大小有哪些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表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例子,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那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哪些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学生探讨,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短文,可以适度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老师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朋友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看法。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相机请师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员再次指责、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能够用别的事例来表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例子或课前搜集到的例子,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觉得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独白,开一个故事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二
江苏南通 金立义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①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了解哪些是“矛”?什么是“盾”吗?
②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强调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如何结合的呢?结果如何?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唱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②学生把今天画出的认字新词读几遍。
③小声朗读短文,要求读准音节,读通段落。如果碰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④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⑤学生背诵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强调的问题
①教师出示学生强调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如何结合的呢?结果如何?
②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记字写字
①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住他们。
②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跟架。提醒学生留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③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了解。
②组织师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鼓励教师把课本中的句子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应结合呢?
发明家和敌人比赛,难以抵挡,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如何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如何?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役上大显神威。
③请师生有情感地朗读短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本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能够用别的事例来表明这句话的含义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②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抄写词语
①同座互相读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作业
①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②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