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课程课堂计划表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计划 学校: 年级:_ 三年级_ 班级:_ _ 学科:_ 科 学 ___ 任课教师:_ ___ 20 年 8 月 31 日 教科书 学期总课时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课程课堂计划 科学 出版社 32 周课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科学课能够 一、教学对象的 帮助人们了解物质世界,初步学习唯物的认知去探寻世界, 基本状况: 所以这需要是学员比较感兴趣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 单科学难题的素养;进行大幅、细致、有联系的两两 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试验的可 力;综合利用观察和试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 二、教学目的: 尝试进行解释的素养。在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力方面,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试验结果用于科学探讨 和解释,更具备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 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很准确地获 得事实。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水”“空气”“天气” 这三个单元组成。
1.“水”这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水 与水的变化的活动;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的水现象,利 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生活中现象;让学 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形成情感感受,对学生进行“爱 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2.“空气”单元引导和促进师生开展研究看不 见摸不着的空气活动;鼓励师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三、本学期重点、 中的细微感知,在课外或家里进行一些观察研究的活 难点、章节: 动;并以活动历程和感受的方式进行保护空气,珍惜 生命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跟指导教师在有结 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空气的特点、性质。鼓励 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它渠道的信息,发展自 己的了解。 3.“天气”单元可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 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跟呈现观 察结果。学会测量温度、降水量等,能对生活中的天 气进行分类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能够看懂天气预报。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 课程目标意识跟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做到“用 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 每一节课。 2.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堂建立在教师的 兴趣、需要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 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诸多目标综合地 看成一个整体。
3.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 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研究的事物成为教学内容, 四、提高教学质 选择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 量 的 方 法 与 措 表达形式,营造师生喜欢的教学气氛,采用图文并茂 施: 且充满动感的电化教育方式,多方面促进师生自主学 习,提高教学成效。 4.注重教学整体水准的提升。辅导后进生立足 于教学,并为人们多提供实验的机会,促使人们去动 脑、去学习、去训练,让人们在学习中感觉自己在进 步,增强学习的自信。 5.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满足学生的规定,利 用时间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充实教师的教学学习。增 加教师亲历活动,使学员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 动手动脑学科学。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五、教学进度表(另表) 教研组意见: 教研组长签名: 年月日 教务处意见: 教务组长签名: 年月日 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表 任教年级: 三年级 科目:科学 任课教师: 杨礼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9.2-9.6 水至那里去了 水沸腾了 2 9.11-9.12 水结冰了 冰溶化了 3 9.16-9.20 谁可溶解多少物质 加快溶解 4 9.23-9.27 混合与分离 它们出现了哪些差异 课时 2 2 2 2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5 国庆假期 放假 感受空气 6 10.7-10.11 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压缩空气 7 10.14-10.18 2 空气有品质吗 一袋空气的品质是多少 8 10.21-10.25 2 我们来做热气球 风的成因 9 10.28-11.1 2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0 11.4-11.8 期中考试 我们关心天气 11 11.11-1.15 2 认识温度计 测量温度 12 11.18-11.22 2 测量降水量 13 11.25-11.29 观测风 观测云 2 14 12.2-12.6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2 15 12.9-12.13 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起来的 2 16 12.16-12.20 科学常识科普课 2 17 12.23-12.27 垃圾分类教育 2 18 12.30-1.3 期末总复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