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课题:23课学与问(第2课时)主备人:于国军使用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短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字词组成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教师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具: 1.优秀资料若干。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学具:课本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以及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例子,启发学生探讨“问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意义。 2.学****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应该如何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勇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如何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哪些产生问题?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惑: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父亲,妈妈是如何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如何知道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例子中,你知道了哪些?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哪个关系?怎样能够作为“学****的主人”?个性化设计:2010年 三、朗读短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独白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简要地写出来。个性化设计:板书设计: 23学与问勤学学与问结合养成****惯 好问教后思考:开展集体备课,实现智慧资源共享;坚持教学反思,接近优秀学生一吴。2010年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第1课时)主备人:于国军使用人: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情感地朗读短文,激发师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观念感情。教学重、难点有情感地朗读短文,激发师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观念感情。教具: 1.优秀资料若干。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学具:课本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读课本,划出生字词,读准音节,完成数学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本,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反思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弊端。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想起一下,课题是哪个?主要内容是写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哪个呢?(简要回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与此文类似的短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了解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心里丰富的感情之类,给我们的学****和生活增添了巨大的便捷,作用能真不少。你们明白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如何成为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短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界定?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表明了解他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式,介绍他们的原因。 这部分既能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个性化设计:2010年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征,成因,认识很多文字的涵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了解大自然文字的方式。 3.学生再读课本,本文主要利用了这些表明原则? 本文主要采用的表明原则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个性化设计:板书设计:24大自然的文字导入新课品读课本语言特点导读新课课堂小结教后反省:开展集体备课,实现智慧资源共享;坚持教学反思,接近优秀学生一吴。2010年课题:24大自然的文字(第2课时)主备人:于国军使用人: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情感地朗读短文,激发师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观念感情。教学重、难点有情感地朗读短文,
中国现在的教授实在无法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