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2020-11-02 20: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_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的十个基本问题

导学案是循环大教学的契机,是用于指导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参加、合作研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教师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路线图,它是判断学生的业务功底和敬业态度的试金石。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落实和课堂是否高效,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因此,加强导学案的编写指导和使用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部分先行实验中学的老师们编写的导学案各个环节、格式未基本依照规定,但老师们也有一些疑问感到疑惑,或理论上模糊不清,或操作上无所适从。为了帮助老师们解决这种弊端,提高导学案编写质量,现就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过程中的十个基本难题作如下说明,供大家老师参考。

1、导学案编写应遵守这些方法?

导学案的编写应该遵守下列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需要尊重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认同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员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作为鼓励教师学习的帮手。

二是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素养,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促使学生认知,让学生在缓解问题的的过程中感受到顺利的愉悦。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三是课时性原则:一课一案

四是分层性原则: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要坚决防止“简单化、剪贴化、习题化(试卷化)”,千万不能滥用“导学案”三个字。如果是复习或测试,就须厘清写明“复习讲义”、“测试题”。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有利于学生预习,有利于课堂交流,有利于课堂展示,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小结反思,有利于复习备考,有利于教师点拨,有利于教师鼓励。

2、导学案有什么主要内容?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含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问题设计)、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

以上每个内容设立一个栏目,各学科可以在此栏目下按照学科特点设立子栏目。如:

历史学科在“学习思考”中能建立“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情感了解”栏目。

政治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基础梳理”、“核心整合”栏目。

语文学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也可不设置“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栏目,增加“【延伸阅读】”,并修改“能力测试”以巩固知识的推进和素质的培养。

3、导学案编写程序有什么规定?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为了保证导学案编写质量,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

五个步骤:

①征询:即学生独立撰写导学案之前,应先征求不超过3位同科教师意见;

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_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

②编写:教师独立撰写导学案初稿;

③讨论:学科组集体讨论;

④修改: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更改,并继续征求同科教师意见;

⑤定稿:教师依据集体讨论结果跟同科教师意见,最后定稿。

四次审查:①教研组长进行审核,审查修改稿,并将初审人打印在导学案上;②经教研组长签字的导学案交给学科负责人审核,并在审批表上盖章;③审核表交分管学科的校级领导签字;④导学案经校级领导最终签字后,编写人送文印室印刷。

所有导学案将电子文稿发送到导学案管理专用邮箱,纸质文稿和电子文稿由专人统一保管。

4、如何确定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要提问这个难题,首先应弄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别。

教学目标跟学习目标乍听上去更相似,但是意思并不相似,教学中很容易搞混。仔细探讨,二者在概念上有众多区别。

①目标出发点不同

“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的课堂行为服务;“学习目标”体现以学员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

②目标的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由课堂参考书的编写者或者执教者制定,面向的是学生跟执教者本人:“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按照学情共同建立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③表述的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学生课堂专业词组,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执教者能看懂,或者成人可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必须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操作性要强,语言就需要做到精确、具体明了、通俗易懂。

④目标的目的不同

“教学目标”的确认主要是指导老师的课堂过程;“学习目标”的确认能指导教师的学习过程,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科学高效。

⑤蕴含的情感色彩不同

“教学目标”的叙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法体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说法要必须用充满激励、鼓励的语气,以促使教师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多用“能写出”、“能记住”、“会借助”“知道”、“表示常见的”、“超常规思维”等评估的明晰词语,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语言。

可见,“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学情、师情跟校情。学习目标要表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简单、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如何确定“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_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

一份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至少包括三个关键内容:用哪个具体方法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否则,就不能成为优秀导学案。

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①品析文章关键段落的真切含义,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②背诵课文2、4节

上述两个目标,第二个目标非常明确具体,但第一个目标中的“品析”、“体会”等这种的语句非常模糊,可以改为:

能写出文中几个关键段落的真切含义,说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像有的导学案在“学习目标”中强调“引导学生……”,“要求学生……”等,这些表述都不是对学生强调的“学习目标”,而是对学生强调的“教学目标”。

5、导学案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为教师提供适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不少教师感到沮丧,不知道怎么去写。

比如,有的导学案“学法指导”就四个字: 列表、归纳

这样的指导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内容列表”、“从那些角度归纳”等。

再如,一份导学案“学法指导”是这种陈述的: 观察法和非常法法相结合

学生一定会问:观察哪些?怎样观察?什么跟什么非常?从那种视角非常等。所以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方式告诉学生。

有一份英语导学案,把学法指导和学习过程结合上去,就具备更强的针对性:

【learning procedures】(此处为学习过程)

Step 1Read the text on page 30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below.(A级)(学法指导:略读或浏览,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并选出他们所在的位置。这是养成好的阅读理解习惯的关键方法。)

Step 2Difficult and important sentences (B级)(学法指导:分析语句难句中的结构跟成分是学习数学词汇的重要手段。)

6、如何编写“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应为本节课学习需要准备的知识,就像链条中的一环,如果缺乏了链条就断了。

有一份政治导学案就很好的处理了“知识链接”在本节课中的作用。该导学案有三个学习目标:

识记: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_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

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运用: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说明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为了完成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叙述了一个故事: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日本记者参加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音乐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打算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员工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只要工作员工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彩色舞剧剧本——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表明,观众便看得如醉如痴,外国朋友高度赞誉这部美国戏剧片。

请问:从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了哪些?

这是一个典型的情境导入知识链接,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导入”,但既区别与特色的“导入”。这样设计的涵义在于,通过故事引入对知识的学习。学生发现这段材料后,会有探讨:这个故事跟你们学的哲学有哪些联系呢?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呢?这样就促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们带着问题处于学习状况,也反映了现在课程变革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更好地让教师进入写实、枯燥无味的文学世界。

再如,有一份导学案将文章结构全部在“链接”中显示出来,层次划分,段落大意,文章中心都有了,而后“学习过程”中既有一个问题“归纳每部分的文意”,学生一看“链接”就完成了,怎么还能去吃饭?教师未给出了“标准答案”,课堂上还怎样会怀疑对抗?特别是目前校长在教师心目中“绝对权威”的状况下,即使老师的答案是不恰当的,学生也会“绝对相信”。

7、问题层次化如何表现?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这是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规定,但弊端究竟如何设计,这是一个“学问”很深的弊端。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弊端设计可以考量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设计的弊端要有一定的认知量,要使学员明白:教师设计的困惑不吃饭不行,看书不认真不行,只看书不反思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②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既是缓解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缓解一个一个小难题中,自然缓解了重点问题。

③尽量少用填空的方法,避免教师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④叙述语应引起学生积极探讨、积极参与。

如一份数学导学案的难题是这种设计的:

类型二:判断分段函数的奇偶性

判断的奇偶性

问题1:当 时 ,则;此时, 与 是哪个关系?

问题2:当 时 ,则;此时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 与 是哪个关系?

问题3:当 时,,, 成立吗?

问题4:根据问题1、2尝试判定上述变量的奇偶性。

问题5:根据本题的特征,归纳一下判断分段函数奇偶性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_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

本题是判断分段函数的奇偶性,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按“求谁设谁,分段判断”的方法,分别从 , , 三方面,判断 与的关系,将难点一一消除,然后完成判断过程,最后由本例归纳分段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别方式及留意事项,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至总、由特殊到通常的数学观念。

此外,问题设计需要留意人文性,请看下边的一个例子:

阅读教材pxx面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很别扭,完全是命令式的口气,缺少一点人文关怀,换一种提法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阅读教材pxx面的内容,咱们挑战一下(或你们试试看),能否回答以下的疑问?

同一个要求,换一种说法,就能表现教师是在关心师生,能引起教师积极参加研究的兴趣:试试看,不能回答也没关系,咱们竭尽全力就行!

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我们呼吁同学多用“你觉得如何?”“你的原因是哪个?”等,甚至可以用“咱们试试看”、“咱们比一比”等语言激发学生积极探讨。

8、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模式

这里说的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教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总结。

有一份物理导学案就能较好的表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导学案有两个学习目标:

会运用v—t图像供述位移的方式

掌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可灵活应用

导学案在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后给学生强调了一个小结要求;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后既强调了一个小结要求,把两个小结组合出来就是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这样的导学案既反映了难题层次化的规定,又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

比如,有一份导学案3/4的篇幅由同学把知识框架全部打印下来,教师完全代替了师生学习,把知识点小结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导学案上,结果比传统的课堂更糟糕,因为在这些状况下,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满堂灌”,学生既根本不会再去吃饭,再去探讨,那么知识如何巩固?能力怎样培养?

9、“归纳总结”和“课后反思”为什么要分两个栏目?

“归纳总结”和“课后反思”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节,因此要求也不一样。

归纳总结是将难题逻辑关系显性化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状况做一个小结。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

①从过程来看,可以是教师预习中思考,也可以是教学学习过程的思考。

①从内容上看最后的时刻表格式导学案,主要是新课程变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素养、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从详细操作上看,可以鼓励教师课后“三问”:预习中不明白的疑问会了吗?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对哪些问题更有兴趣?想深入讨论?)还存在这些难题?同时规定学生经常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10、“当堂检测”有哪些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当堂检测”要跟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5分钟的题量,教师要确立指出该环节内容必须在教学上完成。从实验学校组织的“学生问卷调查”的状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当堂检测”内容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完成了。没有真正起到“当堂检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