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化学史论文(曹正强)

2019-09-24 19: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门捷列夫论文_门捷列夫_门捷列夫做梦

人类性生活的“吉尼斯”记录 当亚当与夏娃在创世纪之初开始了男欢女爱时,性萌芽了.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产生了. 一.最早的人类性交行为考察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各种各样性交姿势的 尝试.顺便说到的是,这种情况同样也见于动物界.根据考古资料,有关性交姿势方面最古老的文字记载,见于古埃及的莎草纸文献,文献上签注的时间是公元前 1300年.这种文献的残片,现存放于都灵市的国家图书馆.当然,许多专家学者承认,在中国涉及性姿势描述的性书可能出现得更早. 谈到出于科学目的而对人类性交进行观察,。人类性生活的"吉尼斯"记录 当亚当与夏娃在创世纪之初开始了男欢女爱时,性萌芽了.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产生了. 一.最早的人类性交行为考察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各种各样性交姿势的 尝试.顺便说到的是,这种情况同样也见于动物界.根据考古资料,有关性交姿势方面最古老的文字记载,见于古埃及的莎草纸文献,文献上签注的时间是公元前 1300年.这种文献的残片,现存放于都灵市的国家图书馆.当然,许多专家学者承认,在中国涉及性姿势描述的性书可能出现得更早. 谈到出于科学目的而对人类性交进行观。王涛中国民间玩具的渊源甚久,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乃至于更早的时期 对我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具有玩具功能的实物,应当看作是中国民间玩具的萌芽 至于民间玩具这一概念称谓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 随着民间玩。

门捷列夫做梦_门捷列夫论文_门捷列夫

古代化学具有实用和经验的特点,但 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理论体系,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作者简介:杨言斌(1990-- ) ,男,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人,现为兰州城市学院化学 与环境科学学院 102 班学生 2 炼丹、冶金和医药化学时期 在约公元前 2 世纪开始产生了炼丹术或炼金术,进而推动化学从萌芽期发展到了炼金 术。 古代皇帝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 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 化学实验。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炼金术的出现就逐步推动古代化 学从实用性的化学工艺活动, 转入到带有一定探索性的准实验性质的物质转变活动, 使萌芽 期实用性的化学得到发展,并为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 16 世纪以后,一些炼金术士开始制造医药,用以治疗人们的疾病。这推动了化学 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医药化学时期, 它标志着古代的化学从炼金术向科学化学过渡的开始。 同 时,德国和英国都在大力发展矿冶业,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推动了一些化 学家从事于冶金的实践。 炼丹术和冶金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 炼丹和冶金对化学的发展做出 了一定的贡献。

门捷列夫做梦_门捷列夫论文_门捷列夫

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 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的革命,给化学带来了新时期的曙光,使化学的研究 深入到探索原子、分子、晶体内部结构的新阶段。在现代社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 越紧密,化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日益完善,随着一些新概念的出现,化学出现了多个分支, 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领域。 在约公元前 2 世纪开始产生了炼丹术或炼金术,进而推动化学从萌芽期发展到了炼金 术。 古代皇帝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 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 化学实验。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炼金术的出现就逐步推动古代化 学从实用性的化学工艺活动, 转入到带有一定探索性的准实验性质的物质转变活动, 使萌芽 期实用性的化学得到发展,并为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 16 世纪以后,一些炼金术士开始制造医药,用以治疗人们的疾病。这推动了化学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医药化学时期, 它标志着古代的化学从炼金术向科学化学过渡的开始。 同 时,德国和英国都在大力发展矿冶业,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推动了一些化 学家从事于冶金的实践。

门捷列夫做梦_门捷列夫_门捷列夫论文

同时也促进化学、医药化学的发展,迎来了近代化学的诞生。 3 确立化学时期 远在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朴素的原子学说。1661 年门捷列夫论文,罗伯特·波义耳在 《怀疑派化学家》文中提出了元素概念,其定义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703 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施塔尔认为,火是一各由无数细小而活泼 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由这种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称为"燃素"。1777 年,拉瓦锡于提出 了科学的燃烧学说-氧化学说,彻底推翻了"燃素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 正确的轨道发展。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 的开始。接着在 1811 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确立了分子理论。俄国化 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这些都使化 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 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3 现代化学包括的方面 3.1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始。

门捷列夫论文_门捷列夫做梦_门捷列夫

人类早期的冶铁、冶金、炼丹等都是与无机化学相关的活 动。19 世纪中叶形成的元素周期律为现代无机化学奠定了基础。20 世纪以来,由于化学工 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无机化学又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近 50 年中, 人们对于新理论, 新材料,高产出和低污染等的追求,促进了无机化学的发展。新兴的无机化学领域有无机材 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理论无机化学等。这些新兴领域的出现,使传统的无机化学再次焕 发出勃勃生机。 3.2 有机化学 从 19 世纪初到 1858 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 在这个时期, 已经认 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 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有机化学运用方面,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 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核磁共振谱仪、x 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等 已能用于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 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3.3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是在 1877 年形成的学科。

到 20 世纪初时, 物理化学以化学热力学的蓬勃发展 为其特征。吉布斯对多相平衡体系的研究、范托夫对化学平衡的研究、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 学说、能斯特的热定理等都对化学热力学的重要贡献。 现代电子学、 高真空和计算机等技术的突飞猛进, 不但使物理化学的传统实验方法和测 量技术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时间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谱学技术。物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进入各种激发态的研究领域。 3.4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在古代冶炼、 酿造等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那个时期是与鉴定、 分析、制作过程的控制等手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炼丹术、炼金术等都可视为分析化学的前 驱。18 世纪的瑞典化学家贝格曼可称为无机定性、定量分析的奠基人。 近来分析化学中的新技术有激光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流动注射法等。 分析化学有极高 的实用价值,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能源、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等领域。 由于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门捷列夫论文, 化学研究在 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 使这门学科飞跃发展。 现在一般把化学内容分为生 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五大类。

4 今日化学 4.1 计算机与化学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用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量子力学的应用研 究也蓬勃发展起来了。化学技术的改革,正在继续向着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快速、自动的 方向发展。 4.2 生物与化学 化学研究扩展到生命研究的领域后, 在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类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中, 取 得了重大突破。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关,要为全人类的衣、食、 住、行,要为日益减少和稀缺的材料提供替代用品。开发能源、保护环境等都要靠化学作为 强有力的助手。 4.3 新材料与化学 在 21 世纪,材料和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材料化学是从 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设计、制备、组成、结构等的一门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 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领域 的不断进展,作为新兴学科的材料化学发展日新月异。 4.4 能源与化学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能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过程, 能源消费 的 90%以上依靠化学技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离不开以化学为核心的技术的发展。

4.5 环境与化学 目前,人类环境问题、能源资源问题摆在化学的面前,要求化学全力以赴加以解决:运 用现代仪器技术和现代化学理论协调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因子, 开辟合成反应的新途径, 寻 找新材料,降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提高反应效率。 5 结束语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 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 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 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嘉华 赵匡华主编.《中国化学史》.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J.R.柏延顿著.《化学简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吴守玉 高兴华主编.《化学史图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郭保章著.《世界化学史》.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5] 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 商务印书馆,1982 [6] 柴勇. 中学生数理化报,2006,7:166-167. [7] 江玉安. 化学教育,2009,7:7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