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知得失,写后明方向
尊敬的主持人小尘老师,尊敬的教育行走的各位美仁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一起写吧175号老师王金祥,我来自“千年古县,运河名城”山东省临清市。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读书的体会和收获,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去年的暑假和11月27日,我曾经在我们的教育行走群中参加集体活动,也进行过两次分享,感觉收获很大,也很受鼓励和启发,所以也更坚定了我跟随张文质老师,并和各位美仁们一起阅读,一起写作,一起进步。
我习惯于边阅读边思考,感到有触动的地方就写一下,少则一个词语,多则近百字。哪些地方有触动呢?一般是我曾经思考过、实践过的情况,作者在书中进行了阐述。这些阐述或与我的经历颇为相似,引起我的共鸣;或能启发我对过往的一些做法进行纠正和改进。读过一定的章节之后,我会把自己在书中的记录认真整理和编辑,这样一篇不错的读书笔记就完成了。我的读书笔记结构较为完整,有题目,有开头,有结尾,每次的笔记都独立成篇。一本书读完,所有的笔记也就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系列。这些笔记就会成为读书打卡,同时还被我上传到个人微信公众号,在相关的学习群中进行分享。
这两天我重点阅读了《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的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书中又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本章一共包括四节,主要谈了怎么写教后记观课记。我边读边和自己的工作经历对照,并用笔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下面简要的整理如下。
一.关于教后记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教学反思我并不陌生,参加工作以来的这些年里没少写了。书中所提到的叶澜教授的那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是非常熟悉并努力践行的。这句名言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久远。我仍然记得在乡村小学工作的那些年,每学期我至少写两三本语文教案,教案的反思栏里写满了我的所思所想。有时狭窄的反思栏根本容不下,我就在教案的反面继续写,有时能写上一两页。有一年镇联校组织评比老师的教案,我的教案被评为全镇优秀教案,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教学反思写得好!
上个学期,我教的是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一共有27篇课文,我就写了27篇教学记。这些教学记都是我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进行整理的,实际上就是吴松超老师所说的“教后记”。对照我的教学记,我发现它们更多的偏重过程,总是陶醉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场景记录,缺少更深度的思考。我的教学记更多地聚焦了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对于大多数学生有所忽视。另外,教学记中只谈成功,不讲失败,只谈现象,没有进行总结规律。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探讨,或者探讨不足,没有触及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我在读书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想法,抽时间将这些教学记进行梳理和深度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提炼并上升到有理论支撑的高度,写成一篇或几篇文章,其意义将是“巨大”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师授课前要努力解读教材,提取课文在本单元中所包含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如果说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是“前思”,是做事前的“计划”,那么教后记就是“后想”,就是做事后的“总结”。如果将整个教学活动比作一篇文章的话,它们在结构上就应该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撰写教后记,就是为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助力教师当前和今后的成长,少犯或不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下学期,我要在精心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改进和提高我的课堂,还要在课堂上更多的关注其他学生的课堂表现,撰写教后记时要有所侧重,聚焦主要场景或问题,找出课堂上没有实现目标的地方。如此这样撰写的教后记,今后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2011年冬天,我曾经连续在两个乡村学校上过同一篇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虽说是同一个教案,但我在第二所学校的班级上课时,发现了不同于第一所学校的情况——班额数翻倍,于是从导入到结束我都随机进行了调整,可以说是同课异构吧,结果效果非常好。事后我把这段经历及思考写成了创新案例:《发展教师敏锐力,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没想到这篇文章在2020年2月份发表在省刊《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上,题目被编辑改为《具有“拿来主义”精神的语文课》。
二.对于观课的几点思考
在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是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除非专门的观课活动会设计观课量表,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观课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课记录,然后评课时进行非常科学的量化评价。而一般的听课活动不做如此安排,听课的老师就得全面观课。对比来看,还是使用观课量表这种工具效果好。当然,日常教研观课时,教师可以自己有意识地将某几个方面列为重点,比如,授课教师的课堂导入、语言过渡、朗读指导、师生评价、板书设计,等等,这样做增强了听课的针对性。另外,教师观课前也要对所听的课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够将听的课和自己的认知进行对照,从比较中提高自己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水平。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在平时观课时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照本宣科,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进行表达。我认为,这表明学生的大脑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不会将书中的语言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排序,然后进行输出表达。怎么办?这需要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前些年,课堂教学非常流行细节的生成,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然而,正如本书作者吴老师说的,很多课堂生成往往是“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组织程序不妥当造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细节生成,也要整体把握文章主题,要使细节生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整、分结合”,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说实话教案中的后记怎么写,那些年,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今天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
在教学一篇课文快要结束时,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进行拓展延伸和主题升华教案中的后记怎么写,我们往往看到很多老师的设计十分牵强,缺乏教师真正深入的引导,为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提供了机会。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在课文结束时水到渠成地画龙点睛。身为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进行点拨总结,讲述自己的感受,师生一起在课堂中探寻知识的伟大与神奇;一起经历生命的感动与成长;一起体验生活的意义与美好……
再谈一下观课后的评课与交流。有时我们碍于情面,或感觉水平不高,评课时只说优点,这样怎么能共同体提高呢?有句话这样说:“观棋不语真君子。”这是指观棋者要墨守棋规——旁观者不言。然而我个人认为,“观课不语非真师,未指不足非君子”。因为性格使然,我听课总是“鸡蛋里挑骨头”,以“我若上会如何”的视角去观评。当然我的见解并非就是对的。
说真话需要真知,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授课者要不怕观课者提不同意见,要以“拿来主义”的勇气,听取不同意见乃至批评,教师才会真正成长,才会快速成长!
我认为无论是撰写教后记,还是撰写观课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一节真正扎实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布满知识的小路在延伸,有充满情感的小河在流淌,有体现意志的山峰要攀爬,还要有考验态度的岔路要选择……
总之,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写作,就会有收获。今天或许看不到,明天或许也看不到,但它们已经变成了你的血肉和精神,改变了你的思想和灵魂。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美仁的倾听,不当之处,一起交流,共同提高。今天是农历的小年,预祝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幸福!
还将派出一艘航母驶入附近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