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使用“三维度”还是“四要素”?怎样写教学目标?(一)
课程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的老师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者及教学行为的变化者并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教师是“目标”动作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仅仅处于一个被动者的地位。
2.贪多求全,目标泛化
举个例子:实践活动课程——讲讲你身边的历史遗迹
(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学习古村的历史及祠堂等建筑文化,加深学生对古村落人文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对古村进行合理保护的意义,锻炼学生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访古村村委会三维目标的教案怎么写,了解过度开发给古村造成的环境卫生等影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通过网上发起话题及实地采访,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游客对古村期待和建议方面的信息,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
(5)通过小组合作撰写新的保护与开发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初看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内容设置的很丰富,学生考察的内容和知识点也很丰富,文字表达也合理,学生能力目标也与知识目标一一对应,做到了三维目标的结合。
但是,仔细看看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目标有五个,看似很丰富,实则很空洞。“锻炼学生....的能力三维目标的教案怎么写,培养学生....的能力”等对能力目标的表述都一方面过于笼统、抽象、空泛;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教学目标,还是停留在老师让学生怎么样怎么样,这也是是目标设定的老问题了。
所以,具体到一个教学场景,设定目标时不应追求很多,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价值,找准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研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次学习活动真正要学会什么,而教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3.脱离实际,目标异化
教学内容的层级性相对模糊,很多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脱离“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的情形。进而设计出来的课程目标大多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问题、学力水平、学习起点设定。
举个例子: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自然界的动植物,品味富有自然界的色彩。
(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这个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认真思考,这些虚无飘渺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实际上,老师应该将教学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呈现三维存在的立体网络结构,以及三者有所侧重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三个维度简单叠加。
更多内容,请关注后续文章。
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