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国殇教案怎么写 【名人风采】草原之子 包九中的骄傲——记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建设者刘景泰教授

2022-05-24 13:1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019年5月16日-19日,“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智能科技领域的知名学者、院士专家、著名企业家云集一处,共襄智能科技产业盛会,共谋智能社会未来愿景。

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于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进行了报道,天津电视台邀请几位机器人人工智能科技大咖作为嘉宾,对为期4天的大会进行全程直播解说。在这些嘉宾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担任第一期节目直播解说的特邀嘉宾南开大学教授刘景泰。刘教授从专业独特的学术角度向观众解读最前沿的技术,剖析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带我们领略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之美。

刘景泰教授做客天津卫视

今年五十五岁的刘景泰教授已经是国内著名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南开大学计控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协中学生英才计划计算机学科工作组专家,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工业机器人专题专家组成员。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2018年被选为天津市科普大使。刘景泰教授现已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33年,在机器人学、网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机智能融合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是天津市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带头人。刘景泰的个人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少年时期天性聪慧,勤奋好学,就读于包头市第九中学,1979年,15岁的他在读高一期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大学自动化系,1983和1986年分获天津大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被破格聘为教授。刘景泰与卢桂章先生一起创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这也是南开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的前身。2006年到2007年,刘景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en Goldberg教授实验室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并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伯克利札记》。他一直关注最前沿的机器人领域技术,在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机器人学》和《机器人学导论》等课程期间,他始终坚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机器人和自动化学科的魅力,刘景泰也因此获得了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那么,是怎样的经历令他步入科学圣殿,最终在科学界获得巨大影响力的?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包九中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塑造了人生之品

刘景泰教授于1964年5月出生于内蒙古草原钢城包头市,他的父亲在包九中教书,母亲是校医。那时的九中,教学区和家属区合二为一,所以从确切的意义上讲,其实他是在“九中院”里长大的,是地地道道的“九中的孩子”。刘景泰在回忆他在九中四年的读书生活时写道: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的教学工作已走上正轨,可是教科书还没有跟上,九中的老师们想尽办法自己编写材料。教语文的孙伯乔老师,人正字端,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孙老师为学生们精心选择了经典的古文,然后自己刻蜡版,印讲义,在此之前,大家基本上没有学过任何古文,孙老师让大家接触到了一些古典精华,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屈原的《国殇》等,这些文章现在成了自己古文的底子,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包头市第九中学创建于1957年,是包头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示范性普通高中,从建校之日起,就担负起传承文明薪火、培育社会英才、造福桑梓、报效国家的神圣使命,以崇德博学为校训,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马上显现出名校风采,实践着久违的光荣和梦想。她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副科不副国殇教案怎么写,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考试课目还相对比较窄,有很多所谓的副科是不考的。当时理科的学生不考历史、地理、生物、音乐和体育课,但是九中开设了所有的副课。刘景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教地理的吴淑娴老师是北师大地理系毕业的,她的课使学生对于脚下的土地和外面的世界不再陌生;音乐的启蒙得益于赵淑芬老师,每天晨跑的时候,灿烂的朝阳会照在大操场西面音乐教室,悠扬的钢琴声是那个年代最动听的晨曲;九中更有一批深谙体育精神的老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从中学开始一直到毕业工作,坚持长跑了十多年,就是在异国的土地上晨跑,在脑海中也会不自觉地闪现出九中老师的身影。”

九中的四年,在刘教授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只是一段短暂的时间,然而,这四年却是人生命历程中不可重复的一段,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他人生道路的起点。有人说九中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校,你可以有自己的主见,更可以与老师同学去辩论;也是一个全面化教育的学校,你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社团,参加校队;更是一所“轻松灵活”的学校,不靠刷题,不靠死记,而是注重方法和思维。刘教授表示,正是这些求学阶段的闪光点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国殇教案怎么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有明确人生理想的科技工作者,“这是家风的传承,也是九中学风的传承。”他说。

名师云集的教育园地开启了科学创新之路

在包九中三年的初中(刘景泰就读期间,包九中既有初中也有高中)、一年的高中学习生涯,奠定了刘景泰毕生事业的基础。刘教授动情地回忆说:我有机会到过很多世界级的名校,但是在内心深处始终怀念着九中的岁月,怀念那些大师级的中学老师,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了一座宏伟的学术殿堂。我在九中上学的四年,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的优秀不仅仅反映在各自的学科上,更重要的是其为人师表的精神。以至于后来上了大学,走到国外,只要往教室里一坐,就会情不自禁地把眼前的老师与九中的老师比较起来。

的确,在包九中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批饱学德劭的老师,他们许多家在南方,重点大学毕业,为了边疆的教育事业来到包九中任职,把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了鹿城包头这片热土。因为名流纷至,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开拓了九中文化、教育之新境。

这些大师级老师中,对刘景泰影响最大的就是陆家羲老师。陆家羲1935年生于上海,于1957年考入东北师大物理系。生前也是包九中高中物理教师,他经过25年潜心研究先后解决了两个世界组合数学难题,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奖励。陆家羲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项中的唯一一位中学教师。陆老师是中学教师中的佼佼者,更是九中人的骄傲。刘景泰的父亲刘子愈和陆家羲都是包九中物理老师,他们既是同事朋友又是亲戚。陆家羲是刘景泰的姨夫,因此他们之间有过比别人更深层次的交往。陆家羲老师让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热爱数学的执着和献身科学的超人勇气。陆家羲老师于1961年底将自己的处女作“寇克漫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寄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63年2月复信让他把论文投寄《数学学报》。这一学报的原则是不刊登长文。陆老师专业性很强的长篇论文被拒绝刊登,失去了发表的机会。这一数学难题于1971 -1972年被国外科学家解决。陆老师知道这一消息后,受到很大打击。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倒下,而是鼓起勇气冲击另一世界组合数学的高峰―斯坦纳系列大集。1979年10月,陆老师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他把研究成果陆续寄往国际组合数学的权威刊物《组合论杂志》,该杂志登载了他的六篇论文。先于陆老师已解决了“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问题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称:“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是中国有现代中学教育的一百多年历史上,一位中学教师最灿烂的一次学术辉煌。1983年10月,陆老师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学教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数学年会。大会肯定了他的成就。他急于返校上课,散会后立即乘车北上,于10月30日回到包头,当天夜里,因积久的疲芳与长期潜伏的疾病使他心脏病突发,猝然与世长辞。陆老师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困难条件下取得的让现代人汗颜的学术成就震撼人心。他的奋斗精神在少年时代的刘景泰心中播下了追求科学研究、矢志为科学献身的种子。

刘景泰父亲刘子愈老师和陆家羲老师合影

在所有的中学老师中,影响刘景泰最深的自然是他的父亲,父亲刘子愈是包九中的物理教师,当年的教研组组长,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师承关系。他不仅在高一听过父亲一年的物理课,更熟悉他课堂之外的教学准备。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父亲备课都是非常认真的。课前要把所有的内容和要点写在教案本上,而且每次都用新教案。他从父亲那里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物理知识,而且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真懂,真教,真情”。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天资聪颖,刻苦勤奋的他不但圆了大学梦,更树立了为人师表、从事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

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从创造数学奇迹的陆家羲到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刘子愈,再到今天走在科学创新前沿路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刘景泰。一路走来见证了九中生命延续的脉络。包九中科学创新精神的传承绵延不息,在穿越六十年岁月的风雨之后,依然历历在目,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的九中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厚重的文化积淀如种子一样酝酿着、孕育着,准备着,一旦遇到肥沃的土壤,马上就会落地生根,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今刘教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在教育、教学方面勤勤恳恳,是一位教书育人、硕果累累的教育专家,为祖国培养了无数英才。

2017年包九中60周年校庆,刘教授返回阔别已久的母校,为全校师生做了专题报告,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讲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极大地激发了学子们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热情。2019年3月8日,又专程回到包头,为我校高一年级同学上了开学第一课,做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别开生面的讲座,把包九中科学创新精神继续传递给新一代九中人。

刘景泰教授为九中学生做科普讲座

刘景泰与清欢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在包九中60年校庆大会上的合影

刘景泰与包九中领导及教师合影

“包九中和包头是我永远的根,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我的心中永远忘不了母校包九中,忘不了那些曾经教导我的优秀老师,以及让我思之念之的家乡故土。”刘景泰说,尽管他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家乡包头,他更想让人知道,他是一名大学老师,一名成长于包九中,想为家乡教育事业、科技发展尽绵薄之力的普通老师。

刘教授和学生们探讨交流

刘教授接受研学社学生的采访

文字:侯学斌

审核:王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