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原来那些年,我们都被课本骗了……

2022-04-30 17:2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从小学入学那一天起,林林总总的课本,就成了我们的“亲密战友”。

我们最初对世界的认知,对外界的想象,对名人的印象,很多都是基于课本。

尤其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其情感之浓,力量之撼,动人之深,仿佛已经刻进了我们的DNA。

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当年的课本很多地方“骗”了你,你能接受吗?

虽然有点残酷,但国粹君要告诉你的是,事实的确如此……

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竟是以讹传讹

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然而扎心的是,有些故事的真面目并非如此。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肯定不陌生。

司马光天赋异禀,小小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广为后人赞颂。

但你知道吗?司马光砸的其实并不是缸,而是瓮······

《宋史》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可见,缸在这一段史料中未被提及,它在民间出现并使用是在清代末期。

这么说来,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不妨说“司马光击瓮”更为合适~~

射日的不是后羿,而是大羿。

“后羿射日”一直是中国人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但事实上真正射日并非后羿,而是大羿。

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前者是帝尧时的人物,后者是夏时期的人物。因此所谓的“后羿射日”更准确地讲应该是“大羿射日”。

尽管大羿与后羿都善于射箭,但他们确实不是同一个人,嫦娥的丈夫是大羿而不是后羿,射日神话中的羿是大羿而不是后羿。

大羿是英雄,而后羿只是一个沉迷射箭的昏君。

《赤壁赋》里的赤壁,跟三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篇散文是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范仲淹没有见过岳阳楼,而是看图作文。

当时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贬邓州,身心俱疲。

好友滕子京来信,请求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满口答应。

可此前他并没有见过岳阳楼,文章从何做起?滕子京早有准备,随信附上了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图构思,文采飞扬,所有关于洞庭湖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描写,都是他凭空想象的,而文中触景生情的感同身受,抒发的爱国忧患情怀,都是当时真实的内心写照。

《岳阳楼记》遂成千古名篇,令人不得不赞叹范仲淹的妙笔生花!

那些名人典故,其实是“艺术加工”的作品

这类课文里面最出名,也最受诟病的,是一篇小学二年级课文《爱迪生救妈妈》。

讲述少年爱迪生在七岁那年,通过用镜子反射油灯灯光给医生照明的方法,成功帮助医生给自己的妈妈做完了阑尾炎手术。

乍一看来,这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少年天才,急中生智救母的励志感人故事。

然而,早有诸多学者考证发现: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现有的医学论文大多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

此外,有外科医生表示,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并且《爱迪生传》里也没有记载这个“神话故事”。

p.s.对于有争议的文章教育部也是很重视的,这篇文已经在新版教材中下架了~

还有一些课文,为了达到预设的说教效果,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模棱两可的改写。

比如《孔子拜师》一文,为了告诉孩子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写他30岁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跑了几个月,到洛阳找老子学习。

但据《史记》记载,当时“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也就是说当时的鲁王是送了孔子车马、仆人帮他去游学的。老实说,坐着奔驰带着秘书去拜见大师,跟风吹日晒艰苦求学还是不一样的吧?

《孔子拜师》一文

还有一些事实错误,被教材编写者缝缝补补圆得不真不假。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2002年和2003年的最初版本是这样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事实是,1989年洛杉矶并没有地震,当年发生大地震的是旧金山,而洛杉矶的大地震发生于1994年,不过那次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是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远非文章说的“30万人”。

此后,这篇课文的开头又经过多次修改,单是开篇的地震发生时间就改动了六次,也是醉了……

相信大家都学过,那篇久负盛名的《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

课文中说,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了原谅。并告诉孩子们诚实品德才是最可贵的。

道理是没错,但关键是:人家华盛顿真的没有砍过樱桃树啊!

因为早有考古学家考证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他家根本没种过樱桃树……

类似的“假故事”还有: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时,被掉下的苹果砸到了脑袋,于是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然而,从历史文献来看,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过。

不过,牛顿确实很可能是在看到苹果下落后受到启发,开始思考重力与月球及行星运动的关系,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

还有,你一定听说过爱因斯坦小学数学不好,“数学只考了一分”。

一想到爱因斯坦数学不及格却仍旧能成为天才,总是被数学弄得焦头烂额的童鞋们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事实的确如此,这是因为在德国的评分标准里,1分满分,6分才是最差。

所以,爱因斯坦的数学可没有不及格,人家也从来不是学渣哦。

有些课本插图,也会骗人

历史上的杜甫长什么样子?

你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课本上骨骼瘦削、傲然孤寂的形象?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杜甫本人无疑。

其实,这是画家蒋兆和照着自己的样子画的。

△左为蒋兆和,右为杜甫肖像

除此之外,他还根据自家岳父的样子画了李时珍;

△左为萧龙友,右为李时珍肖像

按照竺可桢的样子画了祖冲之。

△左为竺可桢,右为祖冲之肖像

后来他又依法炮制了刘徽、张衡、张仲景、僧一行、孙思邈、郭守敬等许多人物肖像。

话说这蒋大师也是怪艰难的,毕竟,由于年代久远或没有史料记载,压根就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

不过,这套方法还是很有智慧的,虽说是照着他的亲朋好友画的,但也是结合了职业特点、史书上的描述塑造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能够展现本人形象特点和气质的~~

再来说一个画中有画的故事。

只要学过化学的人,一定记得拉瓦锡这个名字。他最著名的发现是“氧化说”,也就是燃烧是氧气反应的结果。

回忆一下我们印象里的化学家,是不是这样?

△课本中的拉瓦锡

课本里没有搞错,这正是拉瓦锡本尊,只不过我们如果看过原画,可以发现这个形象是被改造过的——他的妻子被切掉了,只留下了他一个人。

这幅图取自雅克-路易·大卫的油画《拉瓦锡夫妇》,原图展现了正在做实验的拉瓦锡,以及妻子玛丽-安娜·皮埃尔莱特。

△油画《拉瓦锡夫妇》,完成于1788年

这是为了突出科学家的形象常用的手法,何况他正在做研究,身边有位女子的话,与科学家的严谨形象实在有点出入。所以,妻子是必须要去掉的。

所以小学语文描写景的课文教案怎么写,如果你再次看到那个形单影只的拉瓦锡,请记得,他的旁边其实站着他的妻子兼助手。

课本中的名人,不只有一副面孔

学生时代,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一些名人,比如语文课本上的海明威、历史课本上的丘吉尔,那时候看到的一般是他们中老年的照片,或沧桑或睿智。

实际上,我们都被教科书“骗”了:很多名人年轻时颜值相当高!

海明威:

课本上的海明威

十九岁的海明威

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力学的创始人):

课本上的马克斯·普朗克

大学时期的马克斯·普朗克

丘吉尔:

课本上的丘吉尔

少年时期的丘吉尔

切·格瓦拉:

课本上的切·格瓦拉

少年时期的切·格瓦拉

茨威格:

课本上的茨威格

少年时期的茨威格

卓别林:

课本上的卓别林

生活中的卓别林

大家有没有被惊到?

凭借课本的一张照片,这么多名人的颜值真是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同理,仅凭一首诗文,就认定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也未必靠谱。

比如,写下《悯农》的李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小学生都会背的一首诗,也是无数家长教育子女要勤俭节约的理由。

按照我们的主观想象,作者一定深谙民间疾苦,体会老百姓的生活艰辛,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

但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却再也没有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

再如,写下《项脊轩志》的归有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有人说,这是最动人的情话。文字的典范不过如此,全局没有一个字说“思”,却处处好像是盛大的悲恸。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归有光算不上什么多情种子。

枇杷树这段感人至深的话,悼念的是归有光的第一任妻子魏氏。但两年后他又娶了王氏,王氏又死,再娶费氏。

古代婚姻制度与现代有巨大差异,不是说归有光不能续娶,是说他的深情人设和娶妻速度,实在是背道而驰。

太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毕业多年才知道,人都是复杂多面的,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光看某一面、某件事,更不能通过一篇文章作出评断,才能尽量公正和客观。

对于课本上的名人,也应如此。

写在最后

关于“我们被课本骗了”这件事,想说两点。

首先,从某个角度来说,课本上的故事就是教育者为孩子精心编造的伊索寓言。为的是让我们明理,学习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毕竟小时候的自己,最想模仿的不就是那些光辉闪耀,能被写进课本里的情节吗?

多年后,当你大呼“原来书本也不是100%正确的”,恰恰证明了你的成长,但课本的正面影响却是不容抹煞的。

其次,有些课本中的“硬伤”还是应该避免的。诸如违背基本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与历史事实不符等,用来作为义务教育教材,就会误人子弟。

令人欣慰的是,时代不停向前,不断修订的课本也在一点点修复自己的Bug。

总之小学语文描写景的课文教案怎么写,“尽信书不如无书”。

尤其是万千正在读书的同学们,不应懒怠、机械地阅读和学习。

在最有探究精神的年龄大胆探索,敢于质疑,也是课本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