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书面语如何在“学术走出去”的同时推进
随着我国学术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在“学术走出去”的同时,促进中文学术出版,发展和规范学术用语,是一个值得本土学者思考的深刻问题。
学术语言的共性、个性和易学性
由于构词和造句的规则和信息编码方法不同,不同的语言在学术用途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个性之上,由于学术语言表达功能的趋同,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语料库语言学家 Douglas Biber 教授及其团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学术英语书面语言正在朝着信息密度更高的编码模型发展,这表现在简明表达的普遍性和创新性使用以及传统结构上。功能扩展。学科细分带来知识的细化,对表达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典型代表是高度复杂的改性结构。同时,
作者对十个学科十个汉语术语材料的调查也支持了这一共同的发展趋势。调查发现,中文术语章节的平均句式和内容复杂度高于非学习术语章节,甚至超过了普遍认为更复杂的翻译中文。由于缺乏英语主从结构的造句机制,典型的中国学术句型通常以少标点的长句来表达。
对于个别学者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是完成知识建构、观点陈述、思想传播的基本保证。工欲善其事对外汉语教案教学反思怎么写,必先利其器。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优秀的研究成果和精彩的理论见解就无法如实表达。其学术价值因缺乏严谨、合乎逻辑的表述而受到损害,甚至可能因表述含糊或不当而引起误解和误解。但是,个人的学术语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就像“学术语言不是任何人的母语”一样。
本土学者的实践与困境
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的普及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不少本土学者不满足于国内出版,开始尝试国际发声,在一些学科中,出现了从出版主流向国际出版主流的“转向”。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出版语言的变化,即从母语到外语(主要是英语)。虽然对于大多数在汉语出版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本土学者来说,母语仍然是主要的学术发声工具,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以海归为基础的学术团队中,拥有比母语出版经验更多的外语出版经验。青年学者众多。这些学者大多接受过国际学术通用语言的学术训练。他们熟悉英语学术写作的规则,但对中国学术写作模式的了解有限。
笔者曾在国内两所研究型大学进行过小规模调查,近70%的受访者是对中文学术刊物缺乏信心的青年学者。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研究领域的受众和期刊因素外,很多作者都提到用中文写学术文章不像英文那么容易。值得一提的是对外汉语教案教学反思怎么写,受访者大多具有留学背景,并在英语国家的高校接受过学术培训。学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主要以英语为基础。他们阅读中国文学的经验不足,缺乏对汉语术语风格的感知和把握。. 有作者坦言,“
学术汉语研究与教学亟待启动
用母语出版比用外语出版更难。这个看似违反直觉的发现直接指向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我们对学术英语的投入和热情远远大于学术汉语。随着国际出版物的兴起,学术英语在中国开始流行。在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热点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五年来,有20多个与学术英语直接相关的学科获得国家社科院批准。教学实践更是热火朝天。研究型大学竞相提供学术英语课程,涵盖从本科到研究生水平的听、说、读、写技能;科研院所聘请海外专家指导英文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并有“SSCI期刊出版”标志。培训和咨询市场是前所未有的;前沿研究触角延伸至基础教育,学术英语核心素养试点纳入初高中英语课程。
与备受喜爱的学术英语相比,学术汉语似乎“不受欢迎”。搜索知网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含有“学术英语”关键字的文献记录有1849条,含有关键字“学术中文”的文献记录只有17条。有限的研究主要限于对外汉语教学,除少数涉及学术汉语外。国内学者对汉语学术写作的实践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研究。教学实践也不容乐观。在很多大学,边缘化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非华文专业学生提高母语的最后机会。(全文由“思维工坊”制作
ear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