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物青尼罗河、瀑布、塔纳湖、宗教、悠长人类史,这些令埃塞俄
由于埃塞俄比亚是进出非洲最重要的飞行中转站之一,航空业极发达,国内各地间形成庞大飞行网络,基本全由埃塞俄比亚航空拥有。
飞机成了最好的旅行工具,机场普遍不大,即使是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这个博莱国际机场(Bole International Airport)也同样,办票和安检程序相当简捷井然,前后左右的旅客大都是欧美过来度长假的或者当地的贸易商。
机场大厅外,一群黑袍男女相互扶持,正用无词的低声吟唱和神秘舞蹈,等待亲人即将返乡的棺椁。桉树和金合欢无处不在,它们默然不语,只在风中把枝叶疯长。
拉里贝拉岩石教堂,岩石教堂中最著名的一座,仿佛上帝直接在红色大地刻下了十字,是正教徒和游客来埃塞俄比亚必来膜拜的圣地
我的向导万迪和司机,早在一边等待。
如今的亚的斯亚贝巴,像极了中国的1990年代初,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到处都能感受到当地人对改善生活的热切渴望,他们对国外充满了好奇,时刻寻找机会,比如万迪, 就常指着街头驶过的“力帆”、“吉利”和“奇瑞”向我打听它们在中国的价钱。
作为首都,这里经济现状的确不如中国大城市发达,市容看起来也最多四线小县的规模,可增长速度快得惊人,不容小觑。
未到过埃塞俄比亚的人,往往想象这里 “饿殍遍地”。参照物这种误解,可能来自1980年发生的那次前所未有的大饥荒。
当时为了援助灾情,举办了一个超大型的全球演唱会,迈克尔·杰克逊创作了那首著名 主题曲《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引 起人们对世界贫富差距的关注,引爆1980年代绿色运动思潮,也将“饥饿的埃塞俄比亚”这种宣传形象深植每个人的脑中。
时隔三十多年,亚的斯亚贝巴的中产阶级 已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开始想要一套公寓, 一辆像样的车。街上也有乞丐、乡下来的穷苦农民,但哪个发展中国家没有?
恩陀陀山的桉树林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采伐,但约有超过15000名妇女在此非法采薪背柴,成为当地风景
从古至今,埃塞俄比亚处于统治地位的主体民族是阿姆哈拉人(Amhara),他们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并没有固定地方作为首都,不同时 代不同王朝都会不断更换首都地点。
万迪告诉我,百余年前,如今的亚的斯亚贝巴附近还是莽莽绿色荒野时,孟尼利克二世(MenelikII)的妻子泰图在温泉旁建了一座房 子,她非常喜欢此地,成为建城之始。之后,又允许贵族在附近取得土地,及至1887年孟尼利克二世正式迁都于此,历经风云变幻政权交替,这座非洲最高的城,100多年来始终作为埃塞俄比亚的“永久之都”。
在阿姆哈拉语中,“亚的斯亚贝巴”意为新鲜的花朵,是泰图王后的心水之地。虽接近赤道,但气候凉爽,四季如春,周围群山绵延,峰影重叠。
街道随山势起伏,道两旁随处可见桉树,繁茂无比,是这个城市独特的街景。据说,孟尼里克二世定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发现这里花虽然很多,但可用做柴薪的树木并不多,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后代,他心中萌生迁都之意。
此时有人向这位君主谏言,与其另觅新都,不如就地广为植树。孟尼里克二世采纳了这项建议,从1905年开始引进生长较快的桉 树,号召百姓栽种。同时,由国家廉价提供树苗,免征种植树木的土地税。
在埃塞俄比亚,对木雕手艺人来说,父业子承是传统,外面的农活则往往交给女人去了
因为领导过卫国战争,成功地赶走了意大利人,这位君主在老百姓心里是如神一般的存在。不到20年时间,桉树不但长满全城,更在城 市四周形成一道宽阔的绿色屏障,建筑材料和柴薪问题迎刃而解。目前,亚的斯亚贝巴的桉树 林总计有5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所需木材的90%依靠桉树来解决,又被称为“桉树之都”。
我们沿着山道上行,去拜谒山顶的圣三一大教堂和教堂后面孟尼里克二世于此地最早的 王宫,那是一处简朴的泥木结构群落,对于盛名赫赫的君主及其王后来说,它看起来跟“富丽堂皇”没半毛钱关系,甚至有些寒酸——但请记住,它可是建在19世纪原始的非洲,那时的亚的斯亚贝巴还只是一片莽原,如此结构完善的圆形建筑可算巧夺天工!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