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不良反应不包括 201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更新要点解析

2018-01-06 0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_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_不良反应不包括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6-0407-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6.01

1 强调胆固醇在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关键作用

胆固醇致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的作用机制早已明确,新指南中仍坚持这点不动摇。胆固醇在冠心病和ASCVD发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致病性作用,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来防控ASCVD心血管风险已达成全球共识。

2 关注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

新指南强调,全面评价ASCVD总体危险是防治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首次明确中国人群的胆固醇理想水平是LDL-C<2.6mmol/L。评价个体ASCVD总体危险,不仅有助于确定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的决策,也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患者ASCVD总体危险。在进行危险评估时,已诊断ASCVD者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①LDL-C≥4.9mmol/L(190mg/dl);②1.8mmol/L(70mg/dl)≤LDL-C<4.9mmol/L(190mg/dl)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符合上述条件的极高危和高危人群不需要按危险因素个数进行ASCVD危险分层。不具有以上3种情况的个体,在考虑是否需要调脂治疗时,应按照下图流程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

3 推荐LDL-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

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导致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量临床研究反复证实,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清LDL-C水平显著降低,就可稳定、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强调,LDL-C在ASCVD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LDL-C水平来防控ASCVD危险。所以,新指南推荐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I类推荐,A级证据)。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_不良反应不包括_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4 坚持基于ASCVD危险设定降脂目标

新指南对不同危险人群推荐了降脂达标值,见表1。同时也特别指出,对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应至少降低50%;若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仍须将LDL-C降低30%以上。新指南对LDL-C目标值的推荐较2007版血脂指南更为积极。

5 强调生活方式是治疗基础

新指南强调,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见表2。

6 他汀类药物是首选降脂药物

近20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等)危险。不良反应不包括他汀类已成为防治这类疾病最为重要的药物。所以,为了调脂达标,临床应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现有证据反复证实他汀降低ASCVD的获益程度与其降低LDL-C的幅度呈正相关关系。他汀存在降脂外的多效性,但其临床获益并未被充分证实,我国进行的ALPACS研究和ISCAP研究均表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短期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并未带来临床获益。

7 兼顾疗效及安全是他汀类药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ASCVD患者。目前国内临床上有瑞舒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以及具有中国循证医学证据的天然他汀药物血脂康。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即所谓“他汀疗效6%效应”。指南推荐中等强度他汀作为中国血脂异常人群的常用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