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欣赏课教案(一领众围)
一、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一种“爬行”式的教育,教师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老师的欣赏的机械知识和经验的再现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铸模一样,没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原本有趣的音乐欣赏课变得毫无意义。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鉴赏教案“春晓”来解析
以《春之黎明》音乐鉴赏课计划为例,分析其各个教学环节,了解新课标指导下的现代音乐鉴赏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一)座位安排
本教案在座位安排上采用了扇形的分组排列方式。可能有的老师会忽略这个链接,有的老师甚至根本没有关注过这个链接,但我不知道这个链接是不是最好的。音乐课的钥匙。
过去,甚至现在,在一些音乐老师的课堂上,仍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话,不顾学生的感受唐诗春晓的教案怎么写,不顾教学质量,完全超越了学生和课堂。其实,一切问题都源于“讲台”。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觉得老师遥不可及。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下台,尤其是音乐课。比如教案《春晓》里的座位安排就很恰当。 “一路领先”的座位安排,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轻松自在,与老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逻辑学家”,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检验各种假设和经验作品。
(二)import
有了好的座位安排,还要有好的课堂介绍。有一个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介绍,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铺平道路,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能让音乐欣赏课充满自信和成功[2]。
《春之黎明》教学计划的课堂介绍是针对音乐教学内容严格设计的唐诗春晓的教案怎么写,使课堂介绍建立在与所教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的图画,并请学生在彩色图画上背诵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描述“春晓”的含义,从而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以往学过的古诗词复习,让学生描述古诗词的含义,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介绍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 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快速“进入音乐”,帮助他们用心聆听音乐。
(三)教新课
1、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很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作品的相关信息。 《春之黎明》教学计划在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恰当。它不仅提供有关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的知识。我给了一个精炼的解释,也及时为这个链接设计了几个小问题,提出了问题。这种设计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中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有疑必教,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5] 实践证明,怀疑、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蒙剂”,是思维迷宫发展的关键。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靠听觉。只有仔细聆听音乐,才能初步了解和感受音乐之美、旋律之美、节奏之美、风格之美。 [7]
在听《春晓》教案前,根据欣赏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问学生一些简单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听完后感觉如何?词与乐结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题目虽然很简单,但可以让学生专心聆听,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初步的感性知识和理解。
3、复听,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不能只停留在兴趣阶段,还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案“春晓”中,学生听完轻哼一声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空瓶矿泉水、大米、水、眼镜、红绉纱纸、剪刀、小录音机、带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似乎都不像艺术歌曲《春晓》。无关的物品在老师的提问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老师问:“除了欣赏和哼唱,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创作和表达《春晓》的意境?”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导游,联系生活实作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适当参与学生的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自主创新活动,帮助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10] 与此同时,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另一方面,教师不得向学生推道具,让学生自由活动。这会导致学生的“活动”乱七八糟,手脑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导游要启发学生拓宽思路,酌情给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不应将教师的思想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老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学生的顾问,不能替他们做。对此,《春晓》教案非常贴切。
5、学生组表演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和创造音乐。” [11]奥尔夫法不以理论为指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尝试、感知音乐,而《春晓》教案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讨论和玩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创作和表达“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美学的主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严肃优雅的音乐和艺术的接触较少,难以接受和理解。他们通常对优雅的音乐采取尊重的态度。同时,他们对大量的快餐式流行音乐很熟悉并感兴趣。基于这种情况,音乐鉴赏课《春之黎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优美音乐的兴趣。驱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介绍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不够有趣,听《春之黎明》的目的不够明确,毕竟我们中小学音乐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步,只有正确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有动力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红.音乐世界及其表达[J].人民音乐, 2001, (5): 18—20.
[2] 本书的编辑委员会。新课程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145.
[4] 赞科夫。与老师交谈[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子密.艺术理论教学[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吴新春,张军.教育理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91.
[7] 赵松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4): 32—34.
[8] 王生贤。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 2007, (5): 158.
[9] 许元勇。西方音乐学框架下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8页。
[10] 张倩.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34.
[11] 傅亚珍.浅谈高中音乐欣赏对学生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D].福建:泉州教育科学研究所,2007,全文6页。
相关热词搜索:春晓班音乐鉴赏课计划分析
里面的年轻人都说中国有如今的成就都是台湾帮助大陆发展经济和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