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lo3 第十一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第十一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11.1 p 区元素综述 p 区元素指ⅢA~ ⅦA和零族元素,具有如下特点: 1)同族元素自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 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除零族外,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为ns2np1 ~ 5,ns、np 电子均可参与成键,由此它们具有多种氧化数,并且随 着np电子的增多,失电子趋势减弱,逐渐变为共用电子, 甚至变为得电子。因此p区非金属除有正氧化数外,还 有负氧化数。 ⅢA ~ ⅤA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低氧化数化合物的稳定 性增强,高氧化数化合物的稳定性减弱,这种现象称为 “惰性电子对效应”。如Pb的化合物以Pb2+为主, Pb4+化合物有强的氧化性3)P区金属的熔点一般较低 Ga/29.78℃,In/156.6℃,Sn/231.88℃ ,Pb/327.5℃ ,Bi/271.3 ℃ ,这些金属可作为低熔点合金。 4)某些金属是制造半导体重要材料,如超纯锗、砷化镓、 锑化镓。 11.2 卤素元素 11.2.1卤素通性 结构:价电子构型:ns2np5 与8电子构型差1个电子 核电荷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多(除稀有气体外) 原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小 → 最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是同周期中最强的 卤素之间比较:从氟→碘,非金属性下降 原因:从氟→碘,电负性下降11.2.2 卤素单质 1 物理性质 皆为双原子分子 固态时为分子晶体,其熔、沸点都比较低 熔、沸点依 F --Cl -- Br – I 增大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除氟与水激烈反应 外)的大得多(为什么?)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碘化物中 I2(s) + I-(l) ? I3(l) 其它物理性质见书2 化学性质 总: 都是氧化剂,氧化能力为: F2 > Cl2 > Br2 >I2 F2、Cl2、Br2 为强氧化剂 具体: 与氢的反应 卤素 F2 Cl2 Br2 I2 反应条件 阴冷 1常温 2强光照射 常温 高温 反应速率和程度 爆炸、放出大量热 1缓慢 2爆炸 不如氯,需催化剂 缓慢,可逆与水的反应,分两类情形 (1)卤素对水的氧化作用 2X2+2H2O → 4HX+O2 (2)卤素水解反应(歧化反应) X2+H2O ? H+ + X- +HXO F2的氧化性强,只能与水发生第一类反应,且反应激烈: 2 F2 +2H2O → 4HF+ O2 Cl2 在日光下缓慢地置换水中氧 Br2与水非常缓慢地反应而放出氧气,但当溴化氢浓度高 时,HBr会与氧作用而析出Br2 I2 不能置换水中氧,相反氧可作用于HI溶液使I2析出 2I- + 2H+ +1/2O2 → I2 + H2O Cl2、Br2 、I2与水主要发生第二类反应,且是可逆反应3 卤素的制备与用途 F2的制备: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氟在室温下能与几乎所有金属发生反应生成氟化物, 因此尽管地球上存在许多氟化合物,自然界中却不存在 游离的氟单质。 早在1768年,德国的矿物化学家马格拉夫曾用硫酸处理莹 石(CaF2)时得到了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并发现这种酸 与盐酸的性质极为相似,于是推测这种酸是由一种未知 元素和氢的化合物,并为这种未知元素取名为氟,这种 酸被命名为氢氟酸。 从十九世纪开始,各国的化学家就在各自的实验室中探索 提取氟单质的方法。在几十年的大量工作中,科学家用 尽了各种方法。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使用电解氢氟酸的 方法制取氟时发现,氢氟酸不仅能腐蚀玻璃,甚至能腐 蚀银,只能用白金器皿贮存它,但当电解液温度升高时,白金器皿也毁坏了。戴维不得不用莹石制成器皿,再 次进行实验,但阳极得到的却是氧气。显然被电解的是 水,而这种神秘的氟却无法得到。以后苏格兰的科学家 诺克斯兄弟又试图通过氯气置换出氟化汞中的氟,结果 也未得到氟,而兄弟两人都因此中毒,其中一人为此丢 掉了性命。 1850年,莫瓦桑的老师,法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工艺学院 化学教授弗里曼又进行了探索。他试用电解法分解无水 氟化钙、氟化铜和氟化银,结果在阴极得到了金属,阳 极有气体放出,但这种气体性质极活泼,因在极高的温 度下,一经产生就与周围的物质(电极、器皿)发生了反 应,生成了化合物。
抵制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