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某些中学的班主任准备笔记时,他们每次都需要自省教学。你觉得呢?
曾跟教研室一位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他有个看法我认同:形式主义确实害死人,但没有形式,哪来内容?
为促使老师们教后反省,制作格式化的教案笔记,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引导,将教后思考落到实处,以推动教学和学生个人专业成长。
以前的教研室主任一直这么激励老师们:不管功底如何,只要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能作为名师。
他本人是刻意推崇学生写教学反思的,所以有些夸大其辞。但起码也证明,写教学反思,对工作对个人,都更有意义。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处世、修德立身,需要时常思考,才能日有进益。“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议人非。”也指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工作上常思考,能看到问题,并寻求缓解之道。如此,不但可以改进工作政治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自己的专业科技也可取得长足进步。
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管理者常犯教条主义——既然教学反思很重要,那么多写一些,总归没有害处。
同时也有管理者懒政的体现。如果不要求每课应写反思,常规检测就很麻烦。到底该写多少,什么之后该写,什么时候可以不写,需要重读教师的教案笔记,从中看出合理或不合理来。势必花费太多精力。一刀切地要求每课必写教后思考则省事得多,凡空白处皆不合格,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学生并要求赶紧补上。
管理者的教条主义和懒政,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堂笔记的机械式要求上,还表现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当然,其中还有政绩的考虑。
教学管理工作是否优异,能否受到上级肯定,除了课堂成绩,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也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用一系列指标进行量化,既直观,又“留了痕迹”。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在学校,当班主任政治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每周24节课。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还得喝酒备课。备课的要求更变态:语文全学期需要备100节以上,每节不超过1000字,全部手写,字迹工整。
如此繁重的任务,自然只能抄教学参考书。话说,谁有能力经常写1000字以上的原创教案?有这本事,恐怕也非池中之物。
管理者知道你在抄,却不说破。看似你在哄他,实则他在玩儿你。你为的是完成任务,他为的省心省力还有政绩。
所幸这几年集体备课和导学案比较流行,老师们才从乏味的抄写任务中解放出来。但是,导学案也要求二次备课,也有一些机械的栏目需要填写,教学反思仍然在列。
真正的反省,应该是有所思,有所悟,才记录下来。有些反思,可能也是看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之道。有些反思,是灵感的激发,需尽快记录下来,以防遗忘。
这种思考,与“吾日三省吾身”不同,不是从这些方面做自我检查:教学目标达成了么?教学设计能否合理?课堂互动效果如何?等等。当然,这样的思考也需要有,但不需要写出来,写也也千篇一律,没什么意思。
多数状况下,教学反思只是认知的片段。在适度的之后,可以扩展为课堂叙事、教学实例、论文,甚至课题。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累积,也必须沉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奥驴黔驴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