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招聘考试《教学叙事研究》模拟题(二)
如何写教学故事 教学故事, 也就是教学叙事研究。 教学叙事研究是以学生自己的故事建构为形式, 通过表述故事, 描述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呈现特定语境中学生的课堂行为或者这些行为下的学生情况, 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跟意义探讨, 形成有关教学心得的“个人知识” , 获得对教学活动的涵义理解跟解释的一种研究方法。 由于教学叙事研究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 而且故事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课堂经历, 其理解跟解释又取决于教师自己对课堂“现场” 的新颖把握和推断。 因而,这种研究以其“平民化” 的格调, 给一线教师以亲切感。 但是, 从研究状况来看, 有不少的研究不是故事“味”太浓, 冲淡了研究, 就是“主题先行” , 故事性不强, 其研究给人以生搬硬套、 人为拔高之感。 教学叙事研究并无统一的格式与标准, 但成为一种教学研究方法仍有着自己独到的意蕴与品格。 笔者认为在教学叙事研究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叙事与探究、 故事性与典型性、 描述与解释、 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几对关系, 才能让教学叙事研究真正作为一种教师自我了解、 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 叙事与探究 教学叙事研究离不开叙事, 讲故事, 但也离不开研究,故事是研究的基础, 研究是故事的升华。
它是教师自己探究发生在真实情景中的课堂生活, 在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学问题, 产生意见上的颠覆, 揭示教学的精髓, 从而实现自己拼命去提升教学的一种研究行为。 首先, 教学叙事研究中必须有独白, 这个故事不是一般的故事, 而是带有疑问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出现的教学事件, 生动地描写学生课堂的“现场” , 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教师课堂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跟思考, 再现完整的从问题出现到缓解的研究性教学过程。 其次, 教学叙事研究除了讲“研究性” 的课堂故事, 还要有对故事的进一步探究。 它除了表现在故事原本是学生“行动研究” 的记录, 而且也有学生对故事进一步的反省和感受。 反思和体会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效果等视角进行。 在对故事的反思中, 教师用自己的体会, 捕捉教学现象勃发的生命活力, 发现实践的教学意义,生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智慧。 二、 故事性与典型性 故事性是教学叙事研究区分于其他研究方法的更明显特点。 在教学生活中, 不乏颇具波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风波,但是不是所有的“经历” 都值得书写, 值得探究呢? 显然, 教学叙事研究需要有故事, 具有更强的故事性,但这些讲故事不是记“流水帐” , 不是事无巨细的生活实录,而应有学生对日常课堂生活的新颖体验跟诠释, 要可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要想做到这两点, 就必须让故事具有典型性。
这里的典型性, 首先要具备鲜明的独特性, 必须借助对教学事件的深度描写, 写出故事出现现场的具体生动的情境, 以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心理活动。 这种生动在于要写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怎样“遭遇” 问题、 如何处理难题,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复杂的心灵体验, 可以是问题、 忧虑、愉悦等, 故事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但要可围绕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探讨跟思考, 展示了课堂生活的“原生态” , 描述了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详细体验。 其次, 典型性还要求故事带有深刻的普遍性。 例如, 对于教学如何演进学生的主体性、 怎样进行合作、 教师的专业成长等等, 必须具备鲜明时代性跟深刻的普遍性。 有了这些典型性, 在阅读过程中, 才能激发观众类似的课堂体验, 引发广泛的联想和深入的反思, 产生进一步阐述研究的丰富意象。 三、 描述与解释 故事应该表述, 没有描述就不能成其为故事。 正如在典型性的剖析中所强调的, 故事应可以生动的表述, 再现具体而丰富的教学过程, 表达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困顿、 彷徨、忧虑、 兴奋、 愉悦等一系列内心感情或者学生的精彩的体现。有了些叙述, 故事才具备了形象性、 鲜明性的特点, 才能够把观众带入到鲜活的课堂情境中去, 与作者产生共鸣, 获得“视界的融合” , 作者的解释也能够赢得观众的理解。
当然, 对故事的叙述不是沉溺于故事的自我陶醉, 它还必须对故事的反省、 领悟, 这就是解释。 通过解释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表明跟思考。 这种解释是教师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堂实践的反省、 领悟, 是独白描述的自然升华。 这种解释可以分散在独白的表述过程中, 与故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解释也可以集中表达, 对整个教学行为跟结果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跟解释, 提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表明自己对自身教学智慧的领悟跟理解。 这种解释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 以及对“这么做”以后的理智思考跟认识。 四、 局内人与局外人 在教学叙事研究中, 教师又是课堂故事的局内人, 又是教学故事的局外人。 说老师是局内人, 一方面教师可能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看到并强调某个难题,思考并进行问题的缓解, 是准确教学行为的当事人, 是准确情感、 感受的承受者, 遭遇着教学的难题与挑战, 进行着漫长的探求,体验着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探究过程中故事怎么写教案, 教师应该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 故事,“入乎其内” , 挖掘教学现场原本的“内在真实” , 展示故事的原本面貌。 同时教师还必须能以局外人的身份, “出乎其外” , 跳出故事, 对故事进行探讨、 拷问和思考, 思索其中的真实动机, 从而不断梳理自己针对教学的理解跟认识,建构出故事的涵义, 挖掘出其中的实践智慧,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理念升级与教学心得积累的有机结合。
应该说, 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 并不是僵化生硬的, 有时候可以进行灵活的转换, 从而让研究者在不断的角度转换中贴近教学的真实, 更好地促进已有经验跟理论思维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 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如何写教学故事 读写教学故事实际是在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这种研究以小见大, 深入浅出, 切合实际, 立竿见影,对推动教学一线学生的专业发展大为有益。 教学故事的特点——叙事性、 集中性、 新颖性1. 教学故事带有叙事性。 这种文章总以描述的抒发方式记叙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事实, 这个事实是真实的, 有人物, 有原因跟剧情, 还有出现的环境等。 除了有人物的语言——主要是对话和行为外, 还有一定的细节, 比如人的表情、心理活动, 当时的气氛等。2. 教学故事具有集中性。 教学故事并不一定要讲述一次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往往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断来描述。这个片段显示了 事实的主要过程, 能鲜明地体现主题——教育观念、 理念、 策略、 方法等, 写得准确详尽, 能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觉得。 但是笔法严谨,与体现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环节、 人物、 动作、 环境等都应舍去。
语言简练流畅, 篇幅短小精悍, 一篇文章通常是几百字或一二千字。3. 教学故事具有新颍性。 故事是非常新鲜的, 能帮人以启发, 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主题体现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 理念、 策略和技巧。 主题除了先进故事怎么写教案, 而且鲜明突出, 让人可从故事中容易地传达作者的用意。 为了凸现主题, 文章中通常有一点画龙点睛似的议论或看法等等, 但不会太多。 三、 教学故事的类型——异彩纷呈, 百花竞放 。教学故事类型1. 从故事的内容看, 有经验型和教训型。 经验型故事讲述的是成功的教学活动, 这样的教学活动表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模式、 教学思路跟教学方法, 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指导性, 能供人仿效和借鉴。 2. 从故事倒叙的人物看, 有师生主角型、 教师主角型和学子主角型。 学生主角型故事, 记述的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或者讲学生学习实践, 或者讲学生之间交流, 较多的是展现学生的才华, 并借助学生的活动来阐述故事的主题。 3. 从题材的容量看, 有特写型、 全景型和综合性。 特写型故事记叙的是一次课堂活动的一个片断, 叙述详尽准确, 但体现的却是有较大价值的主题。 4. 从主题的性质看, 有宏观理念型、 中观策略型和微观方法型。
宏观理念型故事主题探讨的某些教育思想、 教育意识或课程模式等宏观问题。 5. 从时间上看, 有课前式、 课中型跟课后型。 课前型故事讲述的是老师、 学生或学子在即将上课前进行的相关准备活动, 如学生预习, 查阅资料, 准备学具等, 教师备课,准备教具, 查阅资料等; 或者学生合作进行上述准备工作。 6. 从表达形式看, 有纯粹叙述型和叙议结合型。 单纯叙述型故事只客观如实地记叙教学事实, 作者的见解、 看法、主张等自然地阐发于对事实的记叙之中, 没有明显的议论成分。 这种教学故事记叙的事实通常非常简洁, 主题也非常显著, 读者可一目了然, 没有必要再用议论来加以阐明, 7. 从使用的人称看, 有第一人称型和第二人称型。 第一人称型故事通常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白, 自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三人称型故事记叙事件时, “我” 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活动的参与者。 这种故事体现的是自己发现或看到的事实, 相当于听课记录。 教学故事的种类是多种多样。 只要是教学事实, 只要事实可帮人以新的启示, 只要可把事实描述清楚, 鲜明地阐述主题, 就是好的教学故事
朋友前几天买的6Splus也是很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