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讨音乐教材
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理清整册教材的课堂思路,也就是弄清楚本册教材编排的动机是何种,教材的重难是哪个,教学目标要求是哪个。根据学员实际,你觉得教材要怎么取舍,课时要怎样安排,要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适合教师能够来达成教学目标要求 教材分析的内容包含课堂目标要求(课标)、本册丛书的地位与作用、各章节教材的重难点、各章节教材的处理以及原因,教法的选取以及原因,学法指导的重点等, 教材分析稿就相当于说课稿,只不过内容不是一个课时而是整册丛书,教材分析稿的编写要有理有据,要通俗易懂,要切合学生实际,语言应精炼准确。 开展教材分析考核活动的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重读教材,是否理清教学模式,是否建立好教学机制与思路。
教材的重要要性: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根据,也是老师与教师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教师获得知识、开发智力跟发展生物能力的源泉。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教案。教师在培训之前,还需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认真探讨和探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撰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课堂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撰教案,实施教学,以顺利推动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学生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而课本编写的根据是课程标准、学生的思维规律、现有教材的常识体系、编书人的个人意见(新理念)。在探讨教材过程中,教师常常应认真琢磨教哪个、怎样教、教材的常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规定或者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观念方法、德育因素等弊端。音乐教材分析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
一、音乐教材的展现方式差异突出;艺术、童趣、实用性增强
当我第一次拿到新教材时,美丽的手稿、富有趣味的图形谱、孩子们喜爱的漫画人物……顿时令我眼前一亮,心中感到欢喜,这么“美”的教材定会深深吸引孩子们;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中,范唱、伴奏、图谱、画面、动画等一应俱全,极大的缓解了学生日常制作课件、描画图谱等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爱、有趣的课本小图标使孩子们非常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自己每课都必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即避免了低年级学生不识字的困难,又特别适应孩子们的年纪特征。总之,新的戏剧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确充分展现了教材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跟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变革的逐渐加强中,现在的“教材”与当时的“教材”已出现了“质”的变化,教师已由当时的“教”教材,而转变为“用”教材中的适合内容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服务,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跟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跟学习方法有着重大的含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生活跟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案教材分析怎么写,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教育视野教案教材分析怎么写,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的调动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例如;自由组合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感觉效果不错,适当采用音乐要素—音的高、低、强、弱,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博大,从而进入一种期待中总期望在之后的每一节课上都可获取新的常识,解答心中的疑惑,因而着实地吊了吊学生的味口,起到了“伏笔”之效。因此,我觉得大学跟学生针对教材的使用,更多的应当是把教材成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跟特征,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三、注重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的整合
音乐与表演、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美术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如对情绪、情感的体现即是各种艺术共同的特征。那么,在这一领域中还要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利用各类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形式。
其次,音乐与戏剧之外的其它学科,也是丰富的戏剧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利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戏剧;如语文,可以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为文学诗词配乐,烘托意境;如社会,可以学习跟认识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音乐,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那么,在戏剧学科促进其他学科的同时其它学科同样也对音乐学科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抓住教材内蕴,尝试学习方法的逐渐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建议跟形成从而充分激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师生在学生指导下主动地、富有气质的学习,是这场教学革命的核心任务。
总之,新课程变革观念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厚重,决不是简单的几句话、简单的一些方式上的差异能够出现“质”的差异的,但是从戏剧学科这样一个小小的角度,却可折射出新课程这个大模式的许多光辉。所以能否将这种先进的观念实践于我们小孩身上,还必须我们广大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仔细做这件事情,并将实践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迅速的传达给我们的人士,让新课程变革的种子健康成长,最终开出最美好的鲜花。
题外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