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理:蜀道难 教案
蜀道难 教案
三维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词的题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词的意韵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美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含蓄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加深学子对作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他们称颂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哲学上获得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造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佳作《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浑质朴的笔调,运用夸张比喻的技巧,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壮丽的山峦,表现了作家杰出的美术才能跟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局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出现变乱的或许。诗中提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獠”,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登仙。’”《唐摭言》第七卷中还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到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乐曲,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景画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备课和今天对课本的朗读感知,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哪个?(学生反思,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掌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感慨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来往。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短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技巧。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抽查。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探讨这篇短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哪个? 明确:诗人大体是根据由古迄今、自唐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征来描写,以展现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体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由来。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或者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极力愿望,赞扬了开山的胆略,点染了文章神奇的底色,吸引了观众。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这些写法,来体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利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或者夸张的戏剧技巧,表现了作家想像的丰富和独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法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说明诗人的主要动机。 3.这一段中那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
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悲惨,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这些技巧?渲染了如何的氛围?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忧伤凄美的氛围。“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技巧,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獠)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那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终一句的.作用是哪个?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出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让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那一句?作用是哪个?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近代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发生一次。每一次出现都帮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上面分析),由此自然产生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局面,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体会,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诗句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技巧。 2.结合课后训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剖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相当深入的知道,下面让我们讨论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书法传统。 三、本诗的涵义是哪个?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因此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将要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探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哪个?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象,着力刻画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年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动荡,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和关切。 五、艺术技巧。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情感,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象,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法,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简约,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既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贯彻李氏诗风。(接下来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七、教后思考: 本课以朗读带动学生针对文章的理解蜀道难的教案怎么写?,课堂上教师和知名家朗读,颇有感觉,这种方法针对学生理解文章确实比较有效。而针对诗歌中的那个描写,讲的之后认为即便能够驾驭,比较枯燥于是另一个班尝试使学生讲自己非常偏爱的语句,然后教授再点拨蜀道难的教案怎么写?,学生调动出来了。
【蜀道难 教案】相关文章:
1.语文《蜀道难》教案
2.《蜀道难》教案
3.语文蜀道难教案
4.蜀道难教案「最新」
5.《蜀道难》教案
6.蜀道难教案
7.《蜀道难》优质教案
8.《蜀道难》教案
9.蜀道难教案
伊拉克都被搞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