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语文课堂:语文教员如何写教后记(教学反思)
课,现场抽签确定执教《孔乙己》。结果我获一等奖。那堂课反响不错,直到多年之后,还有一些同学对我说:“您那时上《孔乙己》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了!您早就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了!”
但仍然是对这堂获奖课,我也进行了仔细的反省,并认真写了教后记——
应该说,这堂课有不少令我感觉满意的地方,比如,面对陌生的教师能否寻找最佳课堂切入点?原来我假设的教学导入是与教师聊课外读电影,进而引入漫画“三要素”。但临上课前,我看到学子第一堂课学的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而且师生的感情已投入到了闻一多讲演的凛然正气之中。于是,我决定借助学生已有的心理背景跟情绪基础,以《最后一次讲演》与《孔乙己》的联系(都是“呐喊”)导入我的新课。
这样开头,学生一下子便开启了一种庄严的境界,因而也就非常容易地进入课文。又如,教师能否在教学上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从这堂课来看,面对教师的回答,我还是非常从容自如的,整个课堂气氛非常和谐。当时,正是这一点,让看惯了常规公开课的老师们耳目一新。
但是,这堂课的弊端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都着眼于我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牛鼻子问题”:“为什么鲁迅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准备借助对这个难题的解读,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并展现特定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碰巧(这个“碰巧”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也强调了这个难题,因此前面的教学就变得更“自然”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难题呢?那我恐怕要强调,因为我绝对不允许课堂的步骤越出我预设的轨道。
所以,尽管由于我充满经验的教学调控能力,这堂课表面上最轻松自然,学生也更“自由”,但这一切的身后都有我不动声色的操纵,一切都在按我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着,而表面上的“和谐”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
以后我必须真正把课本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教师,解开思维束缚,让人们的观念燃烧教案中的后记怎么写,使教学真正作为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思维的王国”。当然,这样做肯定会遭遇一些师生都未能预料的难题,不要紧,我完全可以跟学生公平地探讨并且讨论。教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配合自己上一堂完美无缺的课,而是宽容学生,让人们的观念自由自在地飞翔。
下次教案中的后记怎么写,我一定试试。
(半年后,我赴津参加全国教学比赛执教《马克思墓前的演讲》时,完全把教学交给教师,如此教法直接缘于这篇“教后记”。)
由此可见教后记的写法:
第一,充分肯定自己课堂上的看点,甚至使自己得意的地方,这些地方通常蕴含着自己的智慧;
第二,认真梳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甚至失误,这是常常的,但即使找出那些不足或失误,它们便无法转换为导向未来顺利的财富;
第三,写写今后可以怎样处理相同问题的看法或思路。这三点不必定平均用墨,完全可以按照详细的课堂情况有所侧重。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亮点和失误的详细状况写下来,这样很有利于自己教学艺术的提高。我里面这篇“教后记”就写得有血有肉,比较具体。
教后记不是为发表而写的文字,是为自己成长而对自己的鼓励与鼓劲。建议老师们都可重视写教后记。这是你步入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前进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