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反思:高中政治复习课评课稿
今天听了谢华芬老师的一堂高三复习课, 再次感觉到了谢老师渊博的学识、 饱满的教学热情跟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并且独特的学科功底。 这样的听课, 不仅可以体验一堂好课要怎么去上, 更重要的是, 对自己教学素质的提升也有极有帮助的。 总的本说, 本课主要感觉可以概括如下: 一、 老师课堂中围绕高考这个主题, 注重知识点的推进和周边知识的拓宽, 紧密联系时政热点紧扣时代脉搏, 本堂课中一切教学一切常识都是紧密围绕这一主题, 充分展现了教学重点的明晰性。 二、 整体复习过程模式极为明确, 首先推进知识点, 再由此知识点扩展至周围知识,加强知识点间联系, 从而更好的推进知识点。 如本课复习中, 始终以“经济效益” 为中心, 由经济效益开始逐渐联系其他知识点, 并逐渐由此知识点扩展开来, 最终完成本课课堂任务。 三、 教师在课堂中除了注意知识点的推进, 更加强于对学生学习方法与预测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设问层层相连, 环环紧扣。 先由学生进行探讨, 再由老师进行补充, 这种教学方法可很好的培养教师的做题能力, 适应考试的规定。 四、 教师在课堂全程中教态始终自然、 亲切、 大方, 表现出了极高的好人缘与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颇具了教学激情, 能极好的从心态上感染学生, 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从另一方面帮助学员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 谢老师的课是非常精彩的, 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 做为同一学校的同学, 谢老师的讲课模式原则, 对我们来说, 更具备指导性, 更有学习意义。 从总体上说, 王老师的这节课较为成功, 体会较深的特点体现在: 一、 重视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节课的内容, 是美国思想文化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中的一个重要构成个别。王老师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 先用回答的方法复习了 20 世纪之前的美国思想发展史。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的把握中国思想史的演进脉络, 与本课的内容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的、 完整的网络, 便于学生产生全面系统的常识体系。 我觉得, 王老师在前挂后连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 二、 重视知识网络在课堂中的建立跟使用 开学以来, 没少听了王老师的课。 每一节课王老师都会在黑板上板书当堂内容的知识网络框架。 可以说, 构建知识网络早已成了王教授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觉得这些做法非常好。 一是便于学生的学习跟记忆, 二是便于老师的讲解, 不至于遗漏知识点,同时还纲举目张, 一目了然, 非常的清晰。 我想文综的许多科目也是如此做的, 希望你们才能坚持使用。
三、 重视对知识点的深入开掘和拓宽 比如, 在讲解“三个代表” 重要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时, 课本上也是提及了“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 国际中国局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 具体是什么新变化? 与“三个代表” 的强调有哪些联系? 课本上没有涉及。 王老师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从国际政治的多样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到中国转型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再到党的外部成员组成的差异, 挖掘的十分深刻。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一些预测题上失分。 可以说王老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做的太到位。 梁志昂老师真正的做到了有所讲有所不讲, 给学生充分地展示机会。 刘榕老师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激活课堂、 图像点拨, 非常好的辅助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刘秀文老师跟赵江涛老师语言诙谐幽默,让学生经常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梁老师和刘老师把学案发给了每个老师政治评课记录怎么写, 人手一份, 方便、 直观。 初中部刘老师和赵老师通过 PPT, 全班一起完成, 赵老师还采取了小组抢答的方法, 更可激发学生的参加热情。 殊途同归, 都达到了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当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各位在坐的同行, 前面我们听了县学科带头人、 元济高级中学王法明老师所上的一堂高三政治复习课《对外开放——我国的基本同策》 , 刚才又听了他对自己所上课的一个说课。
不知大家对这堂课的觉得怎样? 我个人认为, 王老师的这堂复习课, 不失为一堂精彩、 有序、 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性的一节好课。 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 是基于下述几个方面得出的论断。 1、 体现新课程的课堂理念。 高三复习课如何上, 一直是我们初中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完成后, 如何展开第二轮的复习, 既应使教师建构起“知识之树” , 又要在探讨、 解决难题的素质上有所提高, 并结合当前时政热点, 有针对性地缓解现实情景问题。 今天王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这节课, 王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 这种发展不仅仅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跟融合政治评课记录怎么写, 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缓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发生的现实问题。 在把握基础知识以后, 提升学员的剖析问题、 解决难题的能力, 这是中考备考中需要应加强的一个方面, 王老师的课经常在尽力培养教师在之方面的素养。 同时, 整节课一直表现着“互动、 合作与研究” 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本互动的教学研究观念浓。 四人组讨论在一节课中进行了五次, 同桌讨论跟小议次数更多。
从学生状况看, 也可比较好地处于到讨论的状况中, 气氛热烈, 学生身上洋溢着学习的开心。 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超过 23 位, 占学生数的一半。 2、 任务目标定位精确。 高考第二轮复习是介于复习基础知识与讲专题之间的一种复习形式, 其目标定位既不能只整理教材知识, 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去讲些时政热点跟专题。因此, 要上好一节课, 其目标任务定位更加重要。 从王老师这节课的课堂中, 可以提到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二方面: 一是教材知识的融合, 知识的迁移; 二是探讨解决难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目标定位无疑是精确的正确的。 从从教学结果看, 也比较好地超过了这二个目标。 学生围绕一个主题, 对教材知识进行改造, 把分散于各课的知识进行了融合, 建构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之树” , 而这种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 才是巩固的, 才是能力的真正的基础。 同时, 学生参加了疑问的缓解, 提出从多方面解决难题的方案, 既培养了探讨解决难题的素养, 又培养了教师辩证思维、 多角度思维的素养。 物理学家霍金能把全球分为 11 个维度, 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去探讨解决难题, 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赢得了“答案” ,更赢得了“方法” 。
3、 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预案, 即教学设计, 而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 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 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 补充、 调整。 在课堂实践中, 一位教师可能会担任不同层次学校的同一学科教学, 而通常教案只有一个。 如何用相同的教案去完成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的课堂任务? 这还要在上课时, 针对不同层次学校, 对教学预案作出适当地调整。 没有教学的预设, 就不可能有一堂好的课, 而课堂预案又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中。 在预设中生成知识跟能力, 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 形成一种“创生” 的课堂活动。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正是通过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 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 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 在这过程中, 学生受益了, 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受益。 而这也就是“教学的活力” 所在。 4、 情境材料的选取精而又精。 高中地理课课堂复习, 离不开对重大时政的关注,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课的课堂方法。 但采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 这相同表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政治教师需要并且应该应有对“时政的敏感度” , 哪些时政将会作为高考关注的热点,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 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教师。 同时, 政治教师也要学会怎样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 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提出恰当的难题。 老师们可以看见: 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 有的学生所出的题精要, 有的学生出的题最表面。 经常编讲议、 编练习的学生, 会去探讨某一材料出题的“切口” , 从那个方面去设问更好。 因此, 我们需要研究材料, 呈现给师生的也需要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跟问题。 这节课王老师所选择的材料, 我用一个词说就是“精要” 。 在导入中, 运用了四幅图片: 鸦片战争中一艘美国舰只、 邓小平像、 入世场景、 胡锦涛主席外访, 来表明美国“开放” 的过程: “打” 开国门、 小平看世界、 中国入世、 全球战略。 导入“精要” , 几句话就点明主题。 其次运用了美国与东盟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等新更时政, 让教师从政治学、 经济学角度反驳西方大国媒体觉得“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 。 第三个比较了的材料是“微笑曲线图” 与“芭比娃娃” , 说明美国也是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而已。 第四个材料是日本彩电遭受伊朗跟台湾的“反倾销” 。 这个材料虽不是最新的, 但非常典型。
最后一个情境设定是“如果你是某企业的 CEO, 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契机? ” 这些材料, 与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中存在诸多难题紧密相关。 时代性、 时效性强, 针对性强。 5、 提出的难题有深度跟思维度。 王老师这节课提出的有深度的值得探讨的难题有七个。 这七个问题是: (1) 中国与欧洲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是不是在建立西方人所说的‘新殖民主义’ ? 为什么? (2) 是我国利用了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了? 我国是全球加工厂还是亚洲工厂? (3) 你觉得我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为什么? (4) 对外开放与演进市场经济有什么样的关系? (5) 跨国公司的国内扩张给美国企业以如何的启示? (6) 中国要怎么趋全球化之利, 避全球化之害? (7) 如果你是某企业的 CEO, 将怎样抓住全球化的契机?这七个问题涉及到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许多方面内容, 回答好这七个问题, 对学员更好地掌握《对外开放》 这一节的内容, 并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融合。 我们在上课时, 往往提不出有深度的, 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难题, 或者仅仅在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弊端上打转。 教师开会必须应有“问题观念” , 但此处的弊端决不是那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难题, 能强调高质量的难题, 也是教师的一种能力跟水平。
这应依赖于对教材、 对材料、 对学生、 对设问的切口等作探究。 唯独这么, 才能提出有品质的难题, 也值得教师在教学上化时间去合作讨论、 探究。 教师除了应有“问题观念” , 更应有“问题的优质意识” 。 6、 教材文本处理跟再认识上有自己的看法。 一节好的课, 必须应对原有教材文本进行研读, 并按照个人的教学风格再次处理跟认识文本。 王老师在处理教材文本时, 打破原有教材的逻辑, 把原本第三点内容提及第一点讲, 而把第一点放到最后去讲。 这样的文本处理本人觉得是可以的。 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需要论” 。 这种应该既有学生个体的必须, 如导入的还要(感觉把第 3 点先拿出来导入更好) 、 教学习惯的应该(教师个体的认知习惯) 、 重难点设置的必须(把重难点置于旁边还是中间或是前面) 、 教学方式的还要等。 又有教学过程原本的应该。 新颖的教材文本处理, 会使人感觉耳目一新, 也会使学生有一种新课的觉得, 更好地融入于教学学习之中。 7、 教学过程合理、 流畅。 整堂课上, 王老师语言简练, 思维严谨, 步步落实, 既符合教学预案, 又不失时机地尽早加以调整。 如在谈到“中非合作” 时, 图片上有两只紧紧地握在一起, 王老师说到“一只白手与一只……” 还没说完, 学生中就有说“黑手” 了,王老师机智地表述为“与一只红底色的手……” 。
如在谈到“倾销与反倾销” , 说美国通常作为西欧国家的“反倾销” 对象时, 设问: 哪种才是正确的? (反倾销) 。 那日本是不是如伊朗国外说的这样总是在搞“倾销” ? 如何理解? 问题中具备挑战性。 王老师上课语气平和恬静, 却丝丝入扣, 使一堂政治课又不失优雅, 又不失机智。 另, 如果在关于“福娃” 上进一步强调我国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特别是技术创新; 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准等方面再提出一些, 课将会很完满。1. 同学们, 请看投影, 这是哪个字——晒!第一眼看到它, 立刻想起什么词? 西字后面一个日, 晒太阳。 2. 今天, 时代带给了“晒” 这个字, 更多升级的意义。 我们看到, 在我们的身边, 出现了一群人, 他们被称为“晒客” 。 同学们听过没有? 晒客们究竟晒哪些东西? (请学生举例) 3. 从最初的晒衣服、 晒照片, 到年底年初的晒工资, 再到晒股票晒基金, 网上晒客族风生水起, 晒的内容是历来是越来越多样。 这形形色色的晒客族中, 当然也比如了一群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参与政治生活讨论的人——“晒” 政治。 链接两个网页: 1. 最近, 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件大事, 牵动了全美国人民的心——王家岭矿难——链接1 解说——被困者的生存状态令人尴尬; 在被困了那么多天之后才能救出 100 多人, 让我们对政府的援救充满信心; 但是近年来矿难频发, 令人担心! 2. 面对这种一件大事, 晒客们在网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链接 2 解说: 是生命的胜利——祈祷救援成功进行——不要忘记惩罚失职者——最根本的药从源头上治理, 否则后患无穷。
导课小结: 从过去年代“莫谈国事” 到现在的“晒政治” , 可见, 我国公民正广泛地参加到现在的政治生活中。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复习《公民的地理生活》 。 (问题导学) 〖教案试卷〗 让我们带着很多第一单元的主干知识点, 来建立本单元的知识制度跟框架, 形成总体印象。 〖知识网络完善〗 热点聚焦第二题 (1) 网络言论, 是言论的一种新的传播途径。 我国《宪法》 规定 (2) 但是, 自由是相对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公民需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晒客” 族的网上言论, 不得违反法律、 法规或者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3) 坚持权利跟义务相统一方法。 网民又应予以行使自己的权力, 又要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 (4)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方法。 网民在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时, 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
20年不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