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写作备课

2020-10-26 20: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二次备课怎么写_二次备课怎么写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写作备课

——以东营市实验中学“生活化作文实践与探究”为例

于保东

【摘要】作文教学的课程教案是写作有效课堂的必要前提跟保证。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备课已经被分割成不同的碎片,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案要求,作文备课成为沦为实现教师课堂顺利、学生获得写作高分的工具。只有在课堂实践中提出学生及教研组的课程教案,从最宏观的层面去设计写作教学整体构架,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的最后目的。

【关键词】作文课程;课程教案;生活化作文;实践与探究

作文教学的课程教案是写作有效课堂的必要前提跟保证。作文的课程意识不足,课程教案的力度不够,作文教学的视域不够开阔,作文方法的指导欠缺,作文模式的构建不健全,缺少扎根生活的基础等,这些都造成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及教研组作文课程教案意识,提高写作课程的实践能力,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的目的。

作文教学与数学课程的关系是困扰数学老师写作教学的重大难题。不解决这个疑问,就能够建立确立的作文教学方向跟目标,因为课程要求着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是教学的方向跟目标。作文课程教案就是要求教研组及学生塑造作文的课程意识,整合资源,整合力量,集中智慧,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达成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碎片化的写作备课

虽然在详细教学实践中各个学院都在提出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有关集体备课的理论跟做法也好多,但大都是关于阅读教学的。而写作教学的教案和讲课更表现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片化现象,拍脑袋作文课更是屡见不鲜。作文教学的集体备课缺乏能借鉴的论争,真正在杂志发表的有关作文课程教案的文章寥寥无几,这说明作文教学在课程意识指导下的集体备课严重缺乏理论指导和准确可借鉴的形式技巧。不得不说,作文教学课程教案这个环节松散无序、碎片化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根本因素。

二、碎片化作文备课的理由

首先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缺乏严格、规范的课程范畴。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写作做了如下总体要求:“能准确明确、文从字顺地抒发自己的见闻、体验跟见解。能按照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利用能力。”也对7-9年级学段的习作教学做了详细而确立的要求。但这并非从模式上进行了推动,并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一样单独把写作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考量。这促使多年来作文课堂教学对教师写作缺乏适度的内容要求与正确方式的推动,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教案、上课、批改都展现出碎片化的表征,写作过程随意而过度,写作评价机械而空洞,缺乏科学性反馈与人文性关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写作课程评价建议落实不够理想。虽然今年省市一级教学主管部委都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辅导与学习,但都局限于课程模式的理解与了解,而缺乏对写作成为课程的变革解读;加之“写作学”理论的欠缺与滞后,提供帮一线教师可以借鉴的详细实践方法较少;又由于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纲领,教师和师生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都对给定的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都对给定内容的涵义有着自己的剖析。因此新课程的推行,并不意味着教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就能自然地产生;新目标、新任务的建立,也不意味着作文教学规范内容经常自然地成就跟生成;有了完善内容,更不意味着作文教学必然地指向作文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其次,写作教学内容严重缺乏,呈现出碎片化。在日常课堂中,写作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对课本的评析挤占了校长跟学员长期的时间,写作实践与写作能力提高被冷落。对阅读教学老师们谈论起来或许头头是道,可是一谈起写作教学就感觉到无从谈起。具体到教材中的写作教学是依附于以阅读主题为主的编排模式中的,尽管有的课本已经单独把写作列为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综合来看,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也就区区几页,不准确,不系统,缺乏科学性,更缺少明确的教学指向。

二次备课怎么写_二次备课怎么写

再次,受应试教育的常年影响,许多语文老师丧失了确立的写作课程意识。把纯粹的写作分数看的过重,忽视了写作过程对教师成长的切实意义,教学实践中最重视的多是写作手法的指导。多数学生跟研究者对写作教学的探究主要还是基于解决学生“教哪个”、“怎么教”的难题,这些疑问都是把眼光聚焦在写作的科技层面上,关注的是怎样操作的难题,却从来没有把写作教学看成是与教师的蜕变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事。

其实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传达与诠释生命情趣的过程。作文教学的根,在教师那里,在学生的生活里,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写作教学能够绽放新的朝气与魅力。因此,语文教研及学生组要确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课程观,基于正确的写作课程观,才能有利于学生写作素养和素质的产生。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

三、走向课程化的写作教学教研

欠缺作文教学课程教案意识,就不能从最宏观的层面去设计写作教学整体架构,作文教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下面以东营市实验中学开展的“生活化作文实践与探究”课题为例,来表明如何进行写作教学课程教案。

(一)树立课程意识,避免碎片化

教师的写作课程意识主要包含:作文课程的体制意识、学理意识、价值观念跟开发意识。其中,作文课程的价值观念是指老师应当秉持以教师的必须为起点的写作课程导向,作文课程的开发意识指的是教师应将自身定位于作文课程研发的主体位置,主动作出决策,将写作课程开发成为自己作文教学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文课程意识的树立,有赖于教师在写作课程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了解。教师是写作课程的建构者,作文课程提出跟突出学生成为学习者的主体角色,以及教师在写作课程中的感受,它需要加强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和设计。作文教学应推动与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推动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老师需要超越以前狭隘的、碎片化的写作教学观,确立整合的、生成的、实践的写作课程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掌握课程价值跟目标,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教师经验、社会与技术演进的关系,用新的课程模式指导作文教学。

东营实验中学集中语文教研室40多位教师的集体力量,针对以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对写作课程的设置,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明确的习作课程目标,写作课程内容,作文教学的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总体课时安排,教师的习作备课,写作内容对教师的推动与唤起,写作课程实施建议,课堂程序缺失,写作课程评价机制等涵盖课程备课的难题,在几位对作文教学有多年心得的教授带领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结合对物理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的规定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学习。同时学习跟借鉴其他同行有益的写作教学心得,通过常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不断反思当年写作教学存在的难题,充分发挥教研室团队的智慧跟力量,形成议题:在课程标准的推动下,要统一前置制定作文教学的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直至课时计划,才能把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规定推进至实处。

(二)宏观规划,建构完整模式

领会了课程标准规定,怎么样才能把精神贯彻到实处?作文教学没有现成的技巧与现成的教材,怎样去详细实施,怎样去借鉴?究竟需要从那个方面入手?

每学期结束前的一周作为“集体研讨作文教学周”。语文教研室40多位教师在教研室主任于保东的带领下,分别把自己在上一学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提起来,并把解决难题的方法与想法提起来,通过一周时间的集体研讨,形成解决难题的初步意见。通过一周的研讨,老师们达成共识:必须基于“校本”和“生活化”。“校本”就是立足本校,集中你们的智慧,深入探究,确立基本的观念基础跟整个写作教学基本框架。“生活”就是作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紧密关注自然、社会、人生,以生活的实际场景成为写作的起点,激发学生真实、自由书写生活的欲望,同时把教师的作文看做是师生生活习惯的彰显,是推动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效方法。

确立了指导观念,明确了存在的难题,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进行“生活化”作文研究的过程中,经由学者指导和自我学习,了解跟掌握与“生活化”作文研究相关的理论探究和课堂实践二次备课怎么写,再次加强对写作教学《课标》要求的剖析,确立写作课程课堂的基本模式。在集中你们智慧的基础上,于保东等几位老师借助3年多的实践,提出了高中学段三年的习作教学基本要求:

1.“生活化”内容模式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2.“生活化”作文应加强应用文的练习。

3.“生活化”作文要注意学生口语习惯培养。

4.“生活化”作文应有来源于名家和教师优秀文章的范文。

5.“生活化”作文对口语知识有基本的介绍,但不做老师讲解的重点。

6.“生活化”作文对教师的口语能力需要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7.“生活化”作文教师活动必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8.“生活化”作文评价要确立在学生、生生、家长与教师、社会与师生交流关系中。

(三)整合教材,采撷精华

确立了作文模式的基本指导观念,作文的课本从那里来?教材虽然是个实例,但这个事例必须合乎课标要求,要正确、精要、实用、系统、条理、科学、可读。

在人教版7-9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对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机制跟详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以主题为主的单元中不免作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弱化了作文的地位。怎么办?既不能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抛在一边,又不能单纯依附于它,只有创新能够缓解问题。因此,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觉得:“生活化”作文模式又应紧密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应在生活中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最大、最丰富的的“教材”。

就每个习作教学单元而言,暑假或假期前夕,基于集体研讨的内容机制二次备课怎么写,由一位主备学生就某一单元在整体构架思想的指导下预先作一个设计,或就某一个单元预先写出教学设想。同时,组内其它教师也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类形式做全面了解,并进行猜测,然后你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建立非常明确的单元教学设计。这样,大家在单元作文教学中能够“心往一处想”,才不至于产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

如我们对七年级下学期的习作教学做了这种的规划:

从七年级上册的外部生活,逐渐转为表达内心世界。因为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学生内心世界中有越来越多的苦恼与问题,在这个时期,他们从身体、外貌、行为方式、自我观念、交往与心态特点、人生观等,都摆脱了小孩的特点而渐渐成熟起来,趋于接近成人。这些快速的差异,会使少年产生困惑、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困惑,甚至造成不良行为。因此,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分析、又不可预测的时期。学生很多心理的差异,当然还要我们老师进行恰当的鼓励,反映在写作上就是关注学生的心里体验,并在也许范围内有意识的进行疏导与鼓励。于是,本册作文的内容模式设计为:挫折—烦恼—自豪—快乐—温暖—担当跟责任—理想与追求。

内容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能写,进一步促使了教师的写作兴趣。

(四)关注生活,快乐自由表达

“备学生”是特色的课堂智慧,而现今作文教学中“备学生”已变成目的错位、内容缺乏、方式存在疑问的不争事实。教师的“备学生”不是基于推动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教学的成功。教师依据成人化的认知模式定位学生的生活感受,不知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不知道学生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心得转化,不知道学生写作的涵义建构,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解决这种弊端,就需要在写作课程教案中把课本、教法和教师纳入至一个系统内做整体观照。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不能割裂教材、教法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把这两者做最佳的融合统一。在写作前学生借助多种途径去调查学生的生活状况、写作情况,与其它老师积极沟通,达成写作共识,建构学生生活的切实意义,让学生无法开心自由的抒发自己的观念。

(五)课堂实践,立足核心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在感受、探究活动中学习。要克服学生写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堪局面,教师要勇于创设情境,创设让学员亲身感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体验中成长。

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提出作文的素材要来源于生活,通过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唤醒学生当时拥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感受。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仿佛溪水,源泉丰盈而不匮乏,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如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作文,我们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场景:

第一次写作:“闪亮登场 展示自我”

首先是教师的情境导入,然后老师提出:本次作文“闪亮登场,展示自我”主要就是通过写作展示自己。这如同初次交谈,向对方递上一张名片一样,使对方尽快的知道自己,加强自己与朋友、自己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请同学们完成下面活动中的一个。

1.回家整理自己的小时候的相片,挑选5张对你自己来讲有特殊含义的图片,配上一段文字说明,做成有时尚色彩PPT或者图文并茂的独白讲给同学们听。

2.大家都十分偏爱明星,都是某个艺人的粉丝,对女神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你对自己认识吗?请设计一个表格,填上恰当的内容,向你们介绍自己。

这样设计,触发了学生的生活感受,激发了教师的写作热情。

(六)多元评价,促生成长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建立了写作评价的五大原则,设计了具体的评判量表,评价有界定的评判,又有定量的评价。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在“生活化”作文中老师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同学、合作小组、家长、社会、教师等组成、建立了校长、学生、家长、社会互动的写作评价机制,摈弃以往教师对学员作文一言堂的现象。

2.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原则。“生活化”作文首先提出的是在评判过程中学生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评判,没有学生这个被评判主体的评价,就构建不起评价的完整意义。在学生自我评判过程中,“生活化”作文要求教师自己读写作三遍,有的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看看是不是自己很想说的话,最想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充分不充分等。

3.评价内容的立体化原则。“生活化”作文的评判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知识与素质”、“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立体化设计作文评价的内容跟评判的基本框架。注重从内容、表达、结构、文面、专项等综合性的动因作为评判的主题内容,摒弃了以前传统写作评价通常强调卷面、字眼、篇章结构、主题立意等文本因素的评判。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原则。“生活化”作文的评判方法强调纠正以往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注重对教师作文自我界定、定量的评判,注重老师对教师作文定性、定量的评判,注重小组合作对教师作文定性、定量的评判。

5.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原则。“生活化”作文设计了相当具体的评判标准、评价目标,这些评判标准和评价目标分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在不同的写作内容下可较为客观的体现学生自我对自己写作的思维。通过教师正确的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不断的提升教师的作文能力。

这样的评价,关注的是教师作文综合素质和素养的产生,避免了对教学评价方法跟内容人为割裂。

(七)反思完善,完美超越

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自我反省和集体反思,主要是基于写作教学中困惑台帐式的思考跟基于写作教学观察式的反省。我们在学期末、单元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写作教学写一篇教学反思随笔以及课堂反思博客。要求学生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跟实践进行解读,将经验跟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也就是教后记,作为推进写作课程、改进作文教学、总结经验跟探索规律的依照。根据课堂观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在教研室内集体进行二次备课,教师个人以及教研室要对即将上过的作文进行第二次研讨,对得与失进行仔细的剖析与小结,为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供必要的了解支撑。教师对写作教学的二次备课是学生提高自己对写作课程了解跟提高作文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学反思无论是从本意还是归宿来说,都是语文老师成为写作课程主体的切实自我反思行为,以期达到发展自我、提升写作教学素质的目的。

总之,作文教学的课程教案是写作有效课堂的必要前提跟保证,缺少了写作教学的课程教案,作文教学就很难做到系统、科学和有效。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

(本文为作者原创,《中学语文》2015年11期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