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导论 考试答案和教案_预防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马淑然 1、《难经》对中医学的贡献: A、脏腑经络学说 B、形态学上记载食管/肠管=1/35,与现代 1/37 接近 C、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 D、D 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等方面都有所论述2、1955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在课堂计划中首次确立提出的四大经典理论是: A、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C、内经、温病条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D、内经、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黄帝内经》的编撰特点不包含: A、为论文汇编 B、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C、依据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论述了身体解剖、生理、诊断、治疗和保健 D、全书以设难答疑的提问方式,对《难经》中经文进行探讨4、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主要是强调的六经传遍规律是: A、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B、厥阴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 C、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 D、少阴经-厥阴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5、温病学说的传统不包含: A、处方服药以“轻、清、灵、巧”见长 B、重视防治及潜伏期和早期诊断,病程中注意存津救液、保护元神 C、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等中药配伍原则和技巧 D、采用验齿察舌、辨斑疹白蓓等西医经典理论的概念是怎样?它对中医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中医经典理论是指在西医医学理论模式的产生、建立中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作出过很大 贡献,成书年代较早,至今却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
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属于经典理论仍有不同的表述,纵观学术界 有关的表述可以概括为四种论点。二、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基本常识,四大经典又包含这些内容呢?(一)主要看法第一种论点是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本经典专著成为四大经典的看法。 这个见解首先见于唐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在这本书里他强调日本近代有四圣,即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书中他为四圣之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解释,这可能是四大经典的最早的提法。第二种观点是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四大经典。这种观点是 1955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界西学中班在课堂计划中首次确立提出的四大经典的概念。其后在 196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五所高等院校编写第一版高等院校中医试用教材的之后,在出版说明中还有类似的提法。第三种观点是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作为四大经典。持这些看法的是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班,他们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的之后,所说的四大经典就是这四本。第四种观点是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
持这种看法的在现在的中医高等教育中占有统治地位,因为我们在对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中并且职业医师的考试中都是以这四种内容成为作为四大经典的内容。所以最终这一种说法,在现在占有统治的地位。(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主要成书在春秋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论文汇编的方式,这构成了《黄帝内经》的编纂的成因。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素问》、《灵枢》各有 81 篇,一共是 162 篇。该书依据原本古代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论述了身体解剖生理检测治疗和保健常识,并与西医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论述的内容涵盖到整个医学模式,如其在形态学上记载食管/肠管=1/35,与现代 1/37 接近,脏象经络学说对于现代生命科学来说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关于癌症当时尚未认识到病因、病机,疾病的传变等几个方面,比如在发病方面内经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的看法,在症状方面认识到了六淫、七清、饮食、劳倦等等。在病机方面强调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至今在西医的临床上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关于疾病的传变上阐述了阴阳、寒热、表里、内外等。就诊法学说来看,在内经中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并强调了四诊一定要合参,这种观念对这次也是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治则治法方面,提出了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补虚泻实等等,对我们现在的西医基础理论的治愈思想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跟启示作用。(三)《难经》成书于西汉时期,相传秦越人(扁鹊)所著。全书是以设难问答的方式,对《黄帝内经》的圣经进行探讨,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 个问题,所以难经又叫做《黄帝八十一难经》。除探讨一些常用的诱因之外,还注重论述了针法、脉学及一些常用的病证。《难经》不但推衍《黄帝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既有众多独特的看法,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首创独取寸口,将寸口分寸、关、尺三部,《难经》对脉学的创新一直到西医现在的临床我们都在沿用。第二点《难经》系统的介绍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补充了《黄帝内经》对于经络循行的不足。第三《难经》提出了六经和命门学术。 《四库全书提要》言“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把《难经》奉为和《内经》具有相同重要地位的一部古代的经典。(四)《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编撰的,中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学专著。这部书的编撰成功可以说是对中医整个理论模式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在《内经》和《难经》这两部著作中都是偏于理论的阐明、生理、病理诊断,治法、治则的阐述为主,关 于中药的调理则探讨较少,比如在《内经》中只有 13 个方剂,大部分都是理论的阐释,《难经》也是对《内经》疑难 问题的解惑,《伤寒杂病论》却建立了确立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体系。其编纂特点具有下列几个特征:1.分外感症跟内伤杂病。2.在《伤寒论》中以外感病为重点,采用条文形式阐述 了病证的差异诊断及治方和中药。在《金匮要略》中重点阐述了内伤杂症的辨证论治的规律。3. 对外感病辨证论治的 规律提出了六经辨证。指出六经的传变规律,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以六经辨证的 形式来阐述外感病的依次传变规律。《伤寒论》对中医学的中医学中的贡献十分大。首先《伤寒论》将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八纲运用于癌症的确诊过程。这种使用针对我们指导临床医生从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进行预测、辨证,起至 了示范性的作用。第二,张仲景又将汗吐下跟温情消补八法用于疾病的医治,完善了临床诊断的方式跟方法。第三, 《伤寒杂病论》中理法方药都具有,而且作为了一个完整的临床治疗学的著作,因此我们把《伤寒杂病论》称为中国 医药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学的著作,对临床学来说是一个奠基之作。
(五)《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托名为神农。 它系统的小结了古代曾经民间用药的一些常识。《神农本草经》一共收载 365 种药物,并 按照药物的作用不同,对药物划分出来了三类。第一类叫做上品一共有 120 种,上品的主要作 用是主养命以应天,都具备滋补、强壮的功效,又称为了君药,这种药没有毒副作用,或者毒 副作用很小,可以大量食用,比如茯苓、阿胶。人参具有大补元气、滋补强壮,益气生津、益 气活血的功用,而银耳具有清热利湿的功用。中品主要是养性以要人,这些药既有补虚又有祛 病的功效,又为臣药,这些制剂通常有小毒甚至无毒。比如鹿茸和红花。对于中品来说《神农 本草经》认为临床上的医师必须按照患者的不同表现来使用。下品一共有 125 种俗称佐使药, 这些制剂都带有剧烈的药效,主要可以消除体内的各类病邪,,比如大黄、附子。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把中药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并对药物分上中下三品, 这种分类至今在我们中医的临床上带有指导作用。此外还强调了四气、五味、七情等中药配伍原则跟技巧。(六)温病学说温病一词首见于《内经》,其次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还有所揭示。
比如说在《内经》中提起来这么一 句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即使在冬天感受了寒邪而冬天不患病,潜伏到了夏天都会得温热病,首先强调了 温病的概念。《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疾病,有温病,有湿症,有热病,有伤寒。” 这里所谓的湿症、 温病、热病实际上都是如果温热病的界定里。张仲景提出的“发热而渴,不怕冷者为六经”,说法对后人温病学的确 立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公元 3 世纪晋代医家王叔和认为六经的感染是因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提出新感温病和伏气 温病的说法。公元 7 世纪之后《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都对温病学有所发展跟阐发。金元四大家 中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可化火,主张使用寒凉的西药。明末医学家吴有性的《温疫论》给温病学 说的产生创造了前提。代表人物: 1. 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的强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和卫气营血的方剂辨证纲领,对于辨治外感的温热邪气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另外叶天士对于温 热病发明了验齿、辨舌、辨斑疹、白痞的治疗方式,这针对温病学的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提升临床的疗效具有重大的意义跟影响。在治愈温病上善用清肝解毒、芳香开窍、滋阴增液的方法,奠定了温病学的治愈、治法的基础。
学生 总结他的心得写了两本书,即《温证论治》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这两本书中我们发现叶天士对温病学的重 要贡献。2. 吴鞠通 吴鞠通名塘,江苏淮安人。他继承了叶天士的学说,参考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并借鉴历代医 家的观念,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了《温病条辨》。把温病的证候分为上、中、下三焦论治。上焦,主要包括心肾, 中焦主要是指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背部,主要包括肠胃和肾,下焦主要是腹部下面的背部,一般指肝。三焦辨证对 辨治疾病的部位、深浅和演进的态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另外我们今天用的医治外感温热病的方药比如说银翘散、 桑菊饮都是吴鞠通所创立的,至今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3. 王孟英 王孟英名士雄伤寒论讲义下载,浙江海宁人。他以《内经》、《伤寒论》的经典理论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理论 为“纬”,著成《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是一个综合性的书籍。 4. 薛生白 薛生白又名薛雪,是与叶天士齐名的一个著名的温病学家。其专著叫《湿热病篇》。他觉得湿热病不独与温病不 同,且与温病大异名,意思是说湿热病不同于温病,也不同于伤寒的一类肿瘤,临床上应充分的引发重视,他对湿热 病的辨证论治的规律有独特的探究和了解。
温病学派在医学界在清朝时期进入兴盛的阶段,在没有抗生素发明当时,温病学派的一些方药,对于抵抗传染性 和感染性的病症立了汗马功劳,温病学派的他的主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在防治外感热病方面摆 脱了《伤寒论》的束缚。对于六经和伤寒历代医家有不同的争鸣。第二,温病学家具有强烈的变革观念,突破《伤寒 论》的框架,创立出温病学派,而且使用的药物具有轻巧、清爽而且灵验,药效高,简称为“轻、清、灵、巧”这是 温病学家所使用的药物治疗温热病见长的缘由所在。三,温病学说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机制,来辨治典型的 外感温热疾病,以逆传心包、湿温或者伏气温病这样的学说和理论来辨治非典型性温热性的病症。第四,温病学派重 视预防及潜伏期的温热并的医治,在病症过程中非常注意固护津液和保护元神的观念。第五,叶天士所创立的验齿察 舌伤寒论讲义下载,辨斑疹白蓓的疮疡诊断方法,对中医学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对于我们现在温热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程讲解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学等有关中医经典理论的 起源与演进;要求熟悉中医经典理论对中医学的传统跟贡献;掌握经典理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军舰建造狂潮